第729章 庄臣遗嘱
第三件物品是一根尺长的旱烟袋。
看过电视剧《铜嘴钢牙纪晓岚》的人们,除了为纪晓岚的聪明睿智和才华横溢倾倒外,还为他不论任何场合都手拿一杆大烟袋,悠然自得的吸食旱烟而赞叹。
你看他把二郎腿一翘,手托着大烟袋,金光灿灿的铜烟袋锅,晶莹剔透的翠玉烟袋嘴,加上长长的青花烟袋杆,烟杆上,挂着精美玉石坠儿和骨头别棍儿的烟袋,嘴里“吧嗒吧嗒”吸两口,斜靠着椅子,仰脖张嘴,喷云吐雾,一缕缕青烟喷出口后徐徐升起,盘旋弥漫在头顶上,看那潇洒劲,看那惬意劲,真令人拍案叫绝,羡慕不已。
真正应了那句“爷抽的不是烟,是才气!”
眼前这根尺二的旱烟袋,与电视剧中纪晓岚的那杆,还真有三分神似。
一般的旱烟袋由三个部分组成,锅、杆、嘴,这根旱烟袋略略复杂一些,在烟袋锅与杆的二接头处,使用满绿翡翠套儿,使得烟袋锅可以拆卸清洗。
杆长八寸,乌木的;嘴是白玉的,带嘴衔(内勾嘴);二接头的套儿是冰种满绿翡翠的;烟袋锅是黄铜的。
卢灿还发现二接头的翡翠套儿下方有一个小插孔,插着一根“耳挖勺”,银制的。它要比耳挖勺稍大,并不是挖耳朵用的,而是清理烟袋锅内部烟油的专用工具。
啧啧,整器打造的非常别致而华丽。
可惜的是配套的丝绸烟袋以及火折子,没有保存下来。
在翡翠二接头部位,卢灿找到细如发丝的五个隶书字体“不入八分公”。
这是清朝造办处的东西!
造办处大家都听说过,可大家知道它其实还分为养心殿造办处与内务府造办处吗?两者又有何区别?
呵呵,估计就没有多少人清楚。
简单来说,养心殿造办处就是专供宫中用度的,制造皇家御用品的专门机构,它们的“总部”位于养心殿!
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揍笨处”——意思是,这里全是顶尖的能工巧匠,本事不高,手脑不灵的工匠师不能到这里来当差的,来了也只有挨揍的份。
养心殿造办处,汇集了国家最优秀的艺术和技术人员,这里的工匠创造了当时中国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无数国宝级的工艺品都是出自他们之手。
可以说,从养心殿造办处流出的任何一件工艺品,都能被评为国家二级文物以上!
比养心殿造办处次一等的,就是内务府造办处,也就是“匠作处”。匠作处主要负责整个朝廷、王公大臣家用的各种物品的制作——类似于国家工坊!
两者同为造办处,后者要比前者庞大,乾隆朝拥有四十九匠作工坊;前者的工艺要求比后者更严苛,水平也更高!
接下来第二个问题,“不入八分公”又是什么意思?
“八分”就是八份。
清朝入关之前,每战有所虏获,均分为八份,每个旗的有资格的贵族按各自等级参与战利品的分配。后来,这些人的身份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贵族的一种等级,称“入八分”。
也就是说:八分是爱新觉罗氏对分配与待遇的规定。终清之世,宗室之待遇,有所谓“八分”,恩礼所被,以八分为最优。
清立国以后,在爵位礼制中,又明确八种不同的礼制标准,以显示特权使用者的“入八分”宗室地位,这八件标准制式分别是:亮红顶(红宝石顶)、紫缰、朱轮、门钉、茶壶、团龙褂、家将(着装:王府头等护卫戴孔雀翎、其余各府戴蓝翎)、东珠(帽饰)。这八种器物,均由养心殿造办处制作。
清代中后期,“入八分”成为贵族阶层的一道分水岭。
入八分的权贵,无疑是清朝最顶级的贵族群体,譬如亲王、铁帽子王、贝勒、贝子、奉恩公等等;不入八分公,则是指一品官员、普通的公爵等。
这根旱烟袋很明显是溥仪赏赐给庄士敦,也就是说,它是庄士敦拿到清末“一品大臣”的最好证据——当时溥仪已经退位,自然不能明目张胆的下旨赏赐一品官位,只能用这种“隐晦”的手段,来提拔人员。
呵呵,一个洋人老师,竟然能拿到溥仪的“一品官赏”,这真是,让人无语……
难怪庄士敦将它与两枚帝玺放在一起,这是他一生最荣耀的象征。
这根旱烟袋,倒是可以和已经被运走的庄士敦一品补服,以及那串朝珠并列展览。
有些遗憾的是,这根旱烟袋并非养心殿造办处所制,应该出自内务府匠作处,其玉石包浆,不超过百年,属于清末民初的东西。
内务府造办处怎么还制造“烟袋锅”呢?
这就要从中国浓厚的“烟”文化说起。
烟草起源于南美,究竟什么时间传入中国?
考古界一直没有定论,但很多人认为,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传入中国。
这一答案正确吗?
1980年广西博物馆文物队,在广西合浦县上窑明窑遗址发现3件明代瓷烟斗和1件压槌,压槌后刻有“嘉靖二十八年四月二十四日造”十三字。
嘉靖二十八年,换算成公历为公元1549年。
妥妥的打脸啊!
虽然我们不清楚,烟草究竟什么时候传入中国,但1549年就已经有窑口烧制瓷烟斗,这说明在嘉靖年间,吸烟之风已经非常兴盛。那么烟草传入中国的时间,只能更早。
驳斥明朝万历论的第二条理由则是“崇祯四年到六年的明代禁烟运动。”——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也不会严令禁止种烟草和吸烟。
从万历年间到崇祯年间,只有区区三十年不到,就能形成一种让帝王感觉到威胁的风潮?这也太扯了吧。
所以,考古界的结论,很多时候就是个“球”,别太当真。
那应该是什么时候呢?不知道,但肯定比现在考古学家认为的的说法更早!
不才,估计在永乐年间就已经有烟草传入中国。
理由很简单,烟草在中国的最早名称是“吕宋烟”,而明永乐三年(1405年),三保太监郑和统率巨型舰队至吕宋,奉永乐帝诏书,委任晋江华侨领袖许柴佬为吕宋总督,统揽该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大权,在任达二十年(1405-1424)。在此期间,许柴佬不遗余力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施行孔儒礼仁之治,传播闽南农渔工商先进技术,大兴造船、纺织、制陶、种茶诸业,为吕宋国社会稳定、经贸发展、文艺繁荣作出卓越贡献。
此时一度掀起闽南人移民吕宋风潮,吕宋和明朝的商贸往来非常密切。
而吕宋最早有欧洲商人来往的确切历史是1395年,葡萄牙商船达迦西号,船上一共三十三名水手。
烟草的最初发源地是南美,经葡萄牙、西班牙商人带到吕宋,很快经闽商之手,传入内陆,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从明代开始,烟草兴盛,到清代时,已经出现顶峰——朝鲜《李朝仁祖实录》载:“辛本壬戊(1621—1622)以来,无人不服……”,这说明明末清初的东北,吸烟之风非常盛行,东北可是爱新觉罗家族的祖庭呢。
因此,清朝自立国起,就盛行“烟草文化”——纪晓岚的大烟袋可不是杜撰的。
《内廷宫记》记载:造办处日督造烟杆六十九挺,损楠木两方……六十九根细细的烟杆,竟然耗费两方楠木,可见当时工匠的精雕细琢!
所以,内务府造办处出旱烟袋,没什么好奇怪的。
将旱烟袋重新放入红木匣中,卢灿最后拿起那封牛皮纸信封。
无封口,里面有四张横格纸,将信纸展开,两种字体,一中一英。
卢灿对比着看了几句后,咧嘴苦笑,继而摇头叹息——庄士敦还真是个痴人!
这竟然是庄士敦的“遗嘱”!
遗嘱中提到三件事,全是拜托发现者帮忙的。
第一件事是请发现密室的人,将两方帝玺,呈交给满洲国皇帝或者其继位者。庄士敦1938年去世,那时满洲国在东瀛的支持下,声势不小,想来庄士敦根本就料想不到,七年之后,黄粱一梦,伪满洲国烟消云散……
即便卢灿有这心也没这途径,溥仪结婚五次也未能留下一子半女,两方帝玺交给谁?
至于上辈子,卢灿也没有听说这两方帝玺的下落,估摸着被中东小王子私藏下来——皇帝用过的大印,兆头好,即便不是汉学家也会喜欢的。
遗嘱的第二件事,就是密室藏品的处置。
庄士敦在遗嘱中写到,“围绕在我身边的目光,疑惑、恐惧、嗤笑、不屑、傲然、鄙视,无所不包,唯缺少同情、关爱与怜悯,对我,对古老的东方,皆是如此……”。
庄士敦回到欧洲后,估摸着也试图去帮溥仪找些路子,可是,他的行为无疑是一种对欧洲主流价值的“背叛”,自然受尽白眼与嘲笑。
庄士敦一怒之下,带回来的这些藏品、古籍、字画,“埋入地下,不捐一毛”。
在后来者该如何处理这些藏品的问题上,他在遗嘱中倒是提到,“若是机会成熟,请代为捐赠给满洲国……如果不合适,烦请捐赠给我的母校,爱丁堡大学。”
呃,捐赠这些书籍的原因找到了——中东小王子三十年后购买爱伦岛,这些书籍肯定受潮严重,损毁得厉害,在中东土豪的眼中,捐就捐吧,自己还省事。
这会儿,伪满洲国早已经灭亡,密室藏品都落在自己手中,那就算庄老您“捐献给虎博”吧,卢灿在心底暗念两句。
至于爱丁堡大学,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信件看完,卢灿折叠好,重新塞入牛皮纸信封,这也算是一份历史档案吧。自己完成不了他的遗嘱,但还是可以将他的“忠心”昭示天下的,也算是给庄老先生一点补偿。
说实话,看完这封遗嘱,卢灿对庄士敦的事迹,挺感动的。
早先年他接近溥仪,肯定带有功利性和目的性,但之后的一段岁月,尤其是去世前,他对溥仪的思念,还是很让人心酸——真没想到,末代皇帝竟然还有一位海外忠臣,致死都在怀念他!
还真是……世事无常,出人意表!
看过电视剧《铜嘴钢牙纪晓岚》的人们,除了为纪晓岚的聪明睿智和才华横溢倾倒外,还为他不论任何场合都手拿一杆大烟袋,悠然自得的吸食旱烟而赞叹。
你看他把二郎腿一翘,手托着大烟袋,金光灿灿的铜烟袋锅,晶莹剔透的翠玉烟袋嘴,加上长长的青花烟袋杆,烟杆上,挂着精美玉石坠儿和骨头别棍儿的烟袋,嘴里“吧嗒吧嗒”吸两口,斜靠着椅子,仰脖张嘴,喷云吐雾,一缕缕青烟喷出口后徐徐升起,盘旋弥漫在头顶上,看那潇洒劲,看那惬意劲,真令人拍案叫绝,羡慕不已。
真正应了那句“爷抽的不是烟,是才气!”
眼前这根尺二的旱烟袋,与电视剧中纪晓岚的那杆,还真有三分神似。
一般的旱烟袋由三个部分组成,锅、杆、嘴,这根旱烟袋略略复杂一些,在烟袋锅与杆的二接头处,使用满绿翡翠套儿,使得烟袋锅可以拆卸清洗。
杆长八寸,乌木的;嘴是白玉的,带嘴衔(内勾嘴);二接头的套儿是冰种满绿翡翠的;烟袋锅是黄铜的。
卢灿还发现二接头的翡翠套儿下方有一个小插孔,插着一根“耳挖勺”,银制的。它要比耳挖勺稍大,并不是挖耳朵用的,而是清理烟袋锅内部烟油的专用工具。
啧啧,整器打造的非常别致而华丽。
可惜的是配套的丝绸烟袋以及火折子,没有保存下来。
在翡翠二接头部位,卢灿找到细如发丝的五个隶书字体“不入八分公”。
这是清朝造办处的东西!
造办处大家都听说过,可大家知道它其实还分为养心殿造办处与内务府造办处吗?两者又有何区别?
呵呵,估计就没有多少人清楚。
简单来说,养心殿造办处就是专供宫中用度的,制造皇家御用品的专门机构,它们的“总部”位于养心殿!
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揍笨处”——意思是,这里全是顶尖的能工巧匠,本事不高,手脑不灵的工匠师不能到这里来当差的,来了也只有挨揍的份。
养心殿造办处,汇集了国家最优秀的艺术和技术人员,这里的工匠创造了当时中国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无数国宝级的工艺品都是出自他们之手。
可以说,从养心殿造办处流出的任何一件工艺品,都能被评为国家二级文物以上!
比养心殿造办处次一等的,就是内务府造办处,也就是“匠作处”。匠作处主要负责整个朝廷、王公大臣家用的各种物品的制作——类似于国家工坊!
两者同为造办处,后者要比前者庞大,乾隆朝拥有四十九匠作工坊;前者的工艺要求比后者更严苛,水平也更高!
接下来第二个问题,“不入八分公”又是什么意思?
“八分”就是八份。
清朝入关之前,每战有所虏获,均分为八份,每个旗的有资格的贵族按各自等级参与战利品的分配。后来,这些人的身份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贵族的一种等级,称“入八分”。
也就是说:八分是爱新觉罗氏对分配与待遇的规定。终清之世,宗室之待遇,有所谓“八分”,恩礼所被,以八分为最优。
清立国以后,在爵位礼制中,又明确八种不同的礼制标准,以显示特权使用者的“入八分”宗室地位,这八件标准制式分别是:亮红顶(红宝石顶)、紫缰、朱轮、门钉、茶壶、团龙褂、家将(着装:王府头等护卫戴孔雀翎、其余各府戴蓝翎)、东珠(帽饰)。这八种器物,均由养心殿造办处制作。
清代中后期,“入八分”成为贵族阶层的一道分水岭。
入八分的权贵,无疑是清朝最顶级的贵族群体,譬如亲王、铁帽子王、贝勒、贝子、奉恩公等等;不入八分公,则是指一品官员、普通的公爵等。
这根旱烟袋很明显是溥仪赏赐给庄士敦,也就是说,它是庄士敦拿到清末“一品大臣”的最好证据——当时溥仪已经退位,自然不能明目张胆的下旨赏赐一品官位,只能用这种“隐晦”的手段,来提拔人员。
呵呵,一个洋人老师,竟然能拿到溥仪的“一品官赏”,这真是,让人无语……
难怪庄士敦将它与两枚帝玺放在一起,这是他一生最荣耀的象征。
这根旱烟袋,倒是可以和已经被运走的庄士敦一品补服,以及那串朝珠并列展览。
有些遗憾的是,这根旱烟袋并非养心殿造办处所制,应该出自内务府匠作处,其玉石包浆,不超过百年,属于清末民初的东西。
内务府造办处怎么还制造“烟袋锅”呢?
这就要从中国浓厚的“烟”文化说起。
烟草起源于南美,究竟什么时间传入中国?
考古界一直没有定论,但很多人认为,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传入中国。
这一答案正确吗?
1980年广西博物馆文物队,在广西合浦县上窑明窑遗址发现3件明代瓷烟斗和1件压槌,压槌后刻有“嘉靖二十八年四月二十四日造”十三字。
嘉靖二十八年,换算成公历为公元1549年。
妥妥的打脸啊!
虽然我们不清楚,烟草究竟什么时候传入中国,但1549年就已经有窑口烧制瓷烟斗,这说明在嘉靖年间,吸烟之风已经非常兴盛。那么烟草传入中国的时间,只能更早。
驳斥明朝万历论的第二条理由则是“崇祯四年到六年的明代禁烟运动。”——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也不会严令禁止种烟草和吸烟。
从万历年间到崇祯年间,只有区区三十年不到,就能形成一种让帝王感觉到威胁的风潮?这也太扯了吧。
所以,考古界的结论,很多时候就是个“球”,别太当真。
那应该是什么时候呢?不知道,但肯定比现在考古学家认为的的说法更早!
不才,估计在永乐年间就已经有烟草传入中国。
理由很简单,烟草在中国的最早名称是“吕宋烟”,而明永乐三年(1405年),三保太监郑和统率巨型舰队至吕宋,奉永乐帝诏书,委任晋江华侨领袖许柴佬为吕宋总督,统揽该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大权,在任达二十年(1405-1424)。在此期间,许柴佬不遗余力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施行孔儒礼仁之治,传播闽南农渔工商先进技术,大兴造船、纺织、制陶、种茶诸业,为吕宋国社会稳定、经贸发展、文艺繁荣作出卓越贡献。
此时一度掀起闽南人移民吕宋风潮,吕宋和明朝的商贸往来非常密切。
而吕宋最早有欧洲商人来往的确切历史是1395年,葡萄牙商船达迦西号,船上一共三十三名水手。
烟草的最初发源地是南美,经葡萄牙、西班牙商人带到吕宋,很快经闽商之手,传入内陆,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从明代开始,烟草兴盛,到清代时,已经出现顶峰——朝鲜《李朝仁祖实录》载:“辛本壬戊(1621—1622)以来,无人不服……”,这说明明末清初的东北,吸烟之风非常盛行,东北可是爱新觉罗家族的祖庭呢。
因此,清朝自立国起,就盛行“烟草文化”——纪晓岚的大烟袋可不是杜撰的。
《内廷宫记》记载:造办处日督造烟杆六十九挺,损楠木两方……六十九根细细的烟杆,竟然耗费两方楠木,可见当时工匠的精雕细琢!
所以,内务府造办处出旱烟袋,没什么好奇怪的。
将旱烟袋重新放入红木匣中,卢灿最后拿起那封牛皮纸信封。
无封口,里面有四张横格纸,将信纸展开,两种字体,一中一英。
卢灿对比着看了几句后,咧嘴苦笑,继而摇头叹息——庄士敦还真是个痴人!
这竟然是庄士敦的“遗嘱”!
遗嘱中提到三件事,全是拜托发现者帮忙的。
第一件事是请发现密室的人,将两方帝玺,呈交给满洲国皇帝或者其继位者。庄士敦1938年去世,那时满洲国在东瀛的支持下,声势不小,想来庄士敦根本就料想不到,七年之后,黄粱一梦,伪满洲国烟消云散……
即便卢灿有这心也没这途径,溥仪结婚五次也未能留下一子半女,两方帝玺交给谁?
至于上辈子,卢灿也没有听说这两方帝玺的下落,估摸着被中东小王子私藏下来——皇帝用过的大印,兆头好,即便不是汉学家也会喜欢的。
遗嘱的第二件事,就是密室藏品的处置。
庄士敦在遗嘱中写到,“围绕在我身边的目光,疑惑、恐惧、嗤笑、不屑、傲然、鄙视,无所不包,唯缺少同情、关爱与怜悯,对我,对古老的东方,皆是如此……”。
庄士敦回到欧洲后,估摸着也试图去帮溥仪找些路子,可是,他的行为无疑是一种对欧洲主流价值的“背叛”,自然受尽白眼与嘲笑。
庄士敦一怒之下,带回来的这些藏品、古籍、字画,“埋入地下,不捐一毛”。
在后来者该如何处理这些藏品的问题上,他在遗嘱中倒是提到,“若是机会成熟,请代为捐赠给满洲国……如果不合适,烦请捐赠给我的母校,爱丁堡大学。”
呃,捐赠这些书籍的原因找到了——中东小王子三十年后购买爱伦岛,这些书籍肯定受潮严重,损毁得厉害,在中东土豪的眼中,捐就捐吧,自己还省事。
这会儿,伪满洲国早已经灭亡,密室藏品都落在自己手中,那就算庄老您“捐献给虎博”吧,卢灿在心底暗念两句。
至于爱丁堡大学,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信件看完,卢灿折叠好,重新塞入牛皮纸信封,这也算是一份历史档案吧。自己完成不了他的遗嘱,但还是可以将他的“忠心”昭示天下的,也算是给庄老先生一点补偿。
说实话,看完这封遗嘱,卢灿对庄士敦的事迹,挺感动的。
早先年他接近溥仪,肯定带有功利性和目的性,但之后的一段岁月,尤其是去世前,他对溥仪的思念,还是很让人心酸——真没想到,末代皇帝竟然还有一位海外忠臣,致死都在怀念他!
还真是……世事无常,出人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