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传说中的古医
www.qb50.net,
第三十四章 传说中的古医
郭彦乐摇了摇头,道:“严格意义来说,人家不算是中医。”
“那是西医?”
“按照那小子自己的说法,据说是古医。”
刘孬乐了,这也太玄了。
就连张小胖都有些尴尬,开始以为郭老是喝酒喝到假酒了。
中医就中医,也可以说医术十分高明的中医。
这些都勉强能够接受。
古医是什么?
自己编造的吗?
张小胖为了了解心中的疑问,同样也要显得十分恭敬,于是问道:“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古医啊。”
“你还年轻的而很,别说是你,就连小孬也不一定听过。”
刘孬笑道:“还真没听过。”
“古医我之前在一本道家的医术里见过这个字眼。”
张小胖恍然大悟,插嘴道:“古医是中医在道家的演化?这样的话我就理解了,道教的医术虽然说玄,但和中医的确是有些相似之处的。”
刘孬则是轻笑一声:“道教的医术,说白了就是巫医、江湖骗子嘛!”
“道家不同于道教,这你要清楚。”郭彦乐开口说道:“道家形成与春秋时期,那时的道家,是达兼济天下的道家,而不是为掌权者服务的道教,古医就是在那里诞生的。”
“而且,并非古医出自中医,而是中医出自古医。”
张小胖眉头一皱,听了郭老的话,他越发觉得自己了解的知识实在是太少了。
刘孬确实是知道一些,中医和道家一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嗯……中医出自道家,仔细一想也的确是这样的,中医最典型的著作《黄帝内经》就是出自春秋时期的道家黄老学派,而且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所以经常说‘医道相通’。”
张小胖恍然大悟,道:“‘医道相同’的道是道家的道啊!”
“不错。”
张小胖想通了:“那古医……”
刘孬接道:“倒不是玄而又玄的东西了。”
郭老叹道:“但是能将传统的古医传承至今,绝非易事。”
因为华夏大地上这数千年来,群雄逐鹿,传统文化的传承几经波折,谁也不知道中医曾经的辉煌,也不知道中医之前的古医又有多辉煌。
纵使被称作“妙手回春”的中医,在金元两朝之后,精髓已经遗失大半。
而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的古医,传承能有几成?
郭老这时候倒是很想拜访一下那位古医鬼才了。
刘孬开口道:“不过说实话,古医这东西,就算的确有,的确厉害,那也不能保证他说是古医传人就是古医传人啊,你要知道很多骗子都是打的什么中医世家、中医第几几代传人的幌子在招摇撞骗呢。”
“本来我也不信啊,但是后来市医院的一个医生也说遇见了一个奇才,一根竹针通全身经络。”
“竹针?”刘孬有些惊讶了。
竹针这种东西很早很早之前的中医会用,但是现在大多都是不锈钢毫针,竹针几乎已经消失匿迹。
到现在还用竹针针灸的,确实可以称得上是老古董了。
郭彦乐道:“是的,竹针,而且按照那个医生的说法,那个穴位可以说是十分讲究,并非是常规的穴位。但是如果细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如果以那个穴位为中心,四下蔓延的话,一个穴位可以辐射周围数十个穴位。”
“怎么说的这么乱呢。”刘孬微微皱了皱眉头:“郭老头你怎么越说越玄乎,越说我越听不懂了呢?”
“一脉通经络之说,你听过吗?”
张小胖这时候在一旁根本插不上嘴,这种等级的探讨,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知识范围。
对于医学,他不过是初学者,根本达不到那么高的层次。
不过凭借对中医的了解,他唯一能确定的就是那个所谓的古医传人,医术十分高明。
甚至已经达到了他们常人无法理解的而地步。
至于到底有多强,别说张小胖,就算是刘孬也想象不到。
这时候刘孬看这儿郭老,眉头微皱,郭老口中的‘一脉通经络’他曾经在一本古书《病论》中看到过,这本古书讲的是一位神医——董奉。
董奉是三国时期人,医术高明,且行医手段为外人所不解,而且他悬壶济世不收报酬,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五株,轻病愈者栽杏一株。
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
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
在《病论》中记叙了一个治病案例,当时江南战火连天,吴国峡县县官因为阻止械斗导致被刀械所伤,奄奄一息。
董奉在竹林中折取一枝竹片,磨成细针,前往峡县。
用竹针为那位县官行针之后,便挥手而去。
《病论》中将董奉行针的部位称作脉门,所以有‘一脉通经络’之说。
这时候,刘孬在和郭彦乐谈论了这么久之后,隐隐约约觉得这位董奉神医和古医倒有几分相像。
要知道,三国时期的而名医不少,和董奉同一时期的还有张仲景和华佗。
让人深思的是,华佗和张仲景的名字如雷贯耳,而董奉却弱了几分。
甚至若提起“建安三神医”,恐怕很少有人回想到董奉这个名字。
但是单论医术和悬壶济世的医德,董奉相比华佗乃至张仲景也不遑多让,在刘孬的心里,董奉算是他最敬佩的一位医者。
而这位所谓的古医传人,有神医之资却大隐于市,和董奉何其相似!
刘孬越发想去看望一下这位奇人,急忙问道:“那个人到底是谁啊,洛川哪个医院的老教授?要不咱去看看去?”
“可不是什么老教授。”
“难道和我差不多大?这么年轻就有这么精湛的医术,那也太厉害了把?”
郭彦乐又摇了摇头。
“比我还年轻?要知道对于对于经脉穴位的而了解,光是熟知就要几年,熟练又要几年。想要摸透,至少要二三十年,比我还年轻,怎么可能那么厉害?”
刘孬说完,又觉得话说的太满了:“是中医世家吗?”
的确有一些中医世家的子弟,从小就耳濡目染,很有可能四五十岁的时候医术就能达到极致。
郭彦乐接着摇了摇头。
第三十四章 传说中的古医
郭彦乐摇了摇头,道:“严格意义来说,人家不算是中医。”
“那是西医?”
“按照那小子自己的说法,据说是古医。”
刘孬乐了,这也太玄了。
就连张小胖都有些尴尬,开始以为郭老是喝酒喝到假酒了。
中医就中医,也可以说医术十分高明的中医。
这些都勉强能够接受。
古医是什么?
自己编造的吗?
张小胖为了了解心中的疑问,同样也要显得十分恭敬,于是问道:“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古医啊。”
“你还年轻的而很,别说是你,就连小孬也不一定听过。”
刘孬笑道:“还真没听过。”
“古医我之前在一本道家的医术里见过这个字眼。”
张小胖恍然大悟,插嘴道:“古医是中医在道家的演化?这样的话我就理解了,道教的医术虽然说玄,但和中医的确是有些相似之处的。”
刘孬则是轻笑一声:“道教的医术,说白了就是巫医、江湖骗子嘛!”
“道家不同于道教,这你要清楚。”郭彦乐开口说道:“道家形成与春秋时期,那时的道家,是达兼济天下的道家,而不是为掌权者服务的道教,古医就是在那里诞生的。”
“而且,并非古医出自中医,而是中医出自古医。”
张小胖眉头一皱,听了郭老的话,他越发觉得自己了解的知识实在是太少了。
刘孬确实是知道一些,中医和道家一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嗯……中医出自道家,仔细一想也的确是这样的,中医最典型的著作《黄帝内经》就是出自春秋时期的道家黄老学派,而且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所以经常说‘医道相通’。”
张小胖恍然大悟,道:“‘医道相同’的道是道家的道啊!”
“不错。”
张小胖想通了:“那古医……”
刘孬接道:“倒不是玄而又玄的东西了。”
郭老叹道:“但是能将传统的古医传承至今,绝非易事。”
因为华夏大地上这数千年来,群雄逐鹿,传统文化的传承几经波折,谁也不知道中医曾经的辉煌,也不知道中医之前的古医又有多辉煌。
纵使被称作“妙手回春”的中医,在金元两朝之后,精髓已经遗失大半。
而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的古医,传承能有几成?
郭老这时候倒是很想拜访一下那位古医鬼才了。
刘孬开口道:“不过说实话,古医这东西,就算的确有,的确厉害,那也不能保证他说是古医传人就是古医传人啊,你要知道很多骗子都是打的什么中医世家、中医第几几代传人的幌子在招摇撞骗呢。”
“本来我也不信啊,但是后来市医院的一个医生也说遇见了一个奇才,一根竹针通全身经络。”
“竹针?”刘孬有些惊讶了。
竹针这种东西很早很早之前的中医会用,但是现在大多都是不锈钢毫针,竹针几乎已经消失匿迹。
到现在还用竹针针灸的,确实可以称得上是老古董了。
郭彦乐道:“是的,竹针,而且按照那个医生的说法,那个穴位可以说是十分讲究,并非是常规的穴位。但是如果细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如果以那个穴位为中心,四下蔓延的话,一个穴位可以辐射周围数十个穴位。”
“怎么说的这么乱呢。”刘孬微微皱了皱眉头:“郭老头你怎么越说越玄乎,越说我越听不懂了呢?”
“一脉通经络之说,你听过吗?”
张小胖这时候在一旁根本插不上嘴,这种等级的探讨,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知识范围。
对于医学,他不过是初学者,根本达不到那么高的层次。
不过凭借对中医的了解,他唯一能确定的就是那个所谓的古医传人,医术十分高明。
甚至已经达到了他们常人无法理解的而地步。
至于到底有多强,别说张小胖,就算是刘孬也想象不到。
这时候刘孬看这儿郭老,眉头微皱,郭老口中的‘一脉通经络’他曾经在一本古书《病论》中看到过,这本古书讲的是一位神医——董奉。
董奉是三国时期人,医术高明,且行医手段为外人所不解,而且他悬壶济世不收报酬,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五株,轻病愈者栽杏一株。
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
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
在《病论》中记叙了一个治病案例,当时江南战火连天,吴国峡县县官因为阻止械斗导致被刀械所伤,奄奄一息。
董奉在竹林中折取一枝竹片,磨成细针,前往峡县。
用竹针为那位县官行针之后,便挥手而去。
《病论》中将董奉行针的部位称作脉门,所以有‘一脉通经络’之说。
这时候,刘孬在和郭彦乐谈论了这么久之后,隐隐约约觉得这位董奉神医和古医倒有几分相像。
要知道,三国时期的而名医不少,和董奉同一时期的还有张仲景和华佗。
让人深思的是,华佗和张仲景的名字如雷贯耳,而董奉却弱了几分。
甚至若提起“建安三神医”,恐怕很少有人回想到董奉这个名字。
但是单论医术和悬壶济世的医德,董奉相比华佗乃至张仲景也不遑多让,在刘孬的心里,董奉算是他最敬佩的一位医者。
而这位所谓的古医传人,有神医之资却大隐于市,和董奉何其相似!
刘孬越发想去看望一下这位奇人,急忙问道:“那个人到底是谁啊,洛川哪个医院的老教授?要不咱去看看去?”
“可不是什么老教授。”
“难道和我差不多大?这么年轻就有这么精湛的医术,那也太厉害了把?”
郭彦乐又摇了摇头。
“比我还年轻?要知道对于对于经脉穴位的而了解,光是熟知就要几年,熟练又要几年。想要摸透,至少要二三十年,比我还年轻,怎么可能那么厉害?”
刘孬说完,又觉得话说的太满了:“是中医世家吗?”
的确有一些中医世家的子弟,从小就耳濡目染,很有可能四五十岁的时候医术就能达到极致。
郭彦乐接着摇了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