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4章 ‘冢虎’出笼!
“臣等有眼无珠,错远了此等劣马,以至于摔伤陛下龙体,情愿以死谢罪陛下!”
宫廷车驾之事,由九卿之一-太仆负责,太仆董昭带领十几名官员,跪在地上叩首请罪,人人面如死灰一般,有的竟直接吓昏过去了。
把皇帝摔下了马,绝对是重罪中的重罪,不是一两个人掉脑袋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罪及满门,男子十六岁以上斩首,不及十六岁的以及妇女,一律罚入官府终生为奴,那是生不如死!
“你们……朕要把你们全都……唉,算了吧,朕恕你们无罪!”
喝了两大碗安神汤,曹丕慢慢的缓过劲来了,手指着跪地请罪的官员们,就要命令御林军大开杀戒,好出胸中这一口恶气,可是权衡利弊之后,又无奈的把手放下了。
大军出征之日,杀朝廷官员不祥,何况大开杀戒的话,自己落马的事就隐瞒不住了,一旦谣言散布开来,这对军心士气非常不利!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个官员也不处罚,让人们尽快淡忘此事,从而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臣等谢陛下不杀之恩,陛下真乃千古罕见之仁君!”
大难不死,董昭等人连忙叩首谢恩,又重新安排车马之事,曹丕虽然没受大伤,可最近几天休想骑马了,只能改为乘坐龙辇,而且这副鼻青脸肿的模样,也没法检阅将士了,原本的阅兵式取消!
那匹闯了大祸的白马,则送去斩杀祭旗用了,也算给皇帝出一口恶气,这场风波就算过去了。
没想到,官员们正忙碌之间,有鸿翎信使冲进了金马门,手中高举一份奏折……
“启禀陛下,太师大人有奏折送至!”
“哦,快呈上来!”
“遵旨!”
自从东西分治之后,三年多来萧逸一本奏折未上,也从不干预洛阳方面的事务,没想到今天突然送来了奏折,不知所为何事呢?
曹丕打开观看,果然是萧逸的亲笔,内容却极为简短,仅四句话:
东吴气数未尽,水战非我所长,
及时悬崖勒马,否则悔之晚矣!
很显然,萧逸是在告诉曹丕,伐吴的时机尚未成熟,最好放弃这次南征,否则一旦战败的话,必定折损曹魏的国运!
从言辞中感觉的到,萧逸不是在劝告,而是在警告,说明这次南征之战,萧逸认为曹军必败无疑,至少是无功而返!
如果一般人说这种话,曹丕肯定不信的,还会责罚进言之人,因为以五十万精锐之师,讨伐一个实力远不及自己、又刚刚受过大风灾的东吴,咋看这一仗都必胜无疑的!
可言辞出自萧逸之口,就不得不让人慎重对待了,这位可是天下第一名将,出道近三十年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其军事造诣无人可比,甚至比曹操还要略高半筹!
曹丕清楚记得,建安九年的南征之战,萧逸是坚决反对的,可是自家老爹固执己见出兵,这才引来了乌林惨败,人马折损不计其数,差一点动摇了曹氏根基!
那一次南征,数十万曹军水陆并进、声势浩大,大有一口鲸吞江东之势,世人大都认为曹军必胜无疑了,没想到江东军以少胜多,实现了惊天大逆转,同样的事情会不会再发生一次?
手攥奏折,回忆往事,曹丕再次犹豫起来了,自己是否该悬崖勒马,取消这次南征呢?
还有刚才落马之事,是否上天在警示自己,这次南征凶多吉少呢?
“太师送来奏折,建议朕取消这次南征,众位爱卿以为如何?”
摸了摸脸上淤青,曹丕犹豫不决之下,把奏折传示群臣,想要听听大家的意见。
“太师大人算无遗策,既然称东吴气数未尽,陛下还是不要轻易出兵为好,可以休养生息,等待时机!”
“万万不可,朝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征集可五十万大军、两百万民夫,以及无数的军械、粮草,现在突然宣布罢兵,岂不让天下人耻笑?”
“现在及时罢手,顶多丢掉面子,要是大军南征不胜的话,不但丢面子,更会丢性命!”
“天赐良机,岂容错过,何况太师大人劝阻出征,也未必真为国家考虑,恐怕是暗藏……嘿嘿!”
……
文武群臣议论纷纷,很快分成了两派,夏侯尚、蒋济、董昭以及一些元老重臣,认为萧逸的奏折有道理,东吴并非速亡之国,朝廷最好取消这次南征,好好安抚一下中原人心!
或者派一位上将军,率领部分人马南下,先探一探东吴的虚实,如果打赢了的话,曹丕再御驾亲征不迟,如果首战不利,那就停止继续用兵,这样损失也能小一点,不至于动摇大魏帝国根基!
曹真、曹休、夏侯称等人则反对,认为五十万大军整装待发,现在取消南征的话,不但前功尽弃,还会让天下人笑话,天子岂有出尔反尔的呢?
何况萧逸反对出兵,真是一片好心吗,还是不愿看到曹丕灭吴成功,借此巩固皇权呢?
就这样,双方各执一词,争论难解难分,可惜没有人能宏观大局,把讨伐东吴的成破利害讲解清楚,全都是纸上谈兵罢了,曹丕听的眉头紧皱,把目光瞥向了队尾之处……
“司马仲达何在?”
“臣在!”
“你来说一说,太师这份奏折如何?”
“回禀陛下,臣以为太师大人言之有理,东吴有三江之险,水战之利,更有虎贲数十万众,的确不可等闲视之!”
司马懿从队尾走了出来,恭恭敬敬的行礼,不紧不慢的回答,仿佛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哦,如此说来,仲达也认为该取消南征了?”
“非也,彼一时也,此一时也,臣认为东吴不可轻视,又认为东吴可以讨伐!”
“这话有些意思了,爱卿细细给朕说来!”
“遵旨!”
…………
“建安九年,孙权只有二十五岁,继承父兄基业之后,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不失为一方雄主,更倚仗长江天险,率吴越之众对抗中原!
那个时候,彼内有周瑜、鲁肃、张昭等人忠心辅佐,外有刘玄德结为盟友,故而其力虽弱,却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太祖武皇帝挥师南下,又连犯了轻敌大意、水土不服、不习水战几项大忌,这才有了乌林之败,不得不烧毁战船,率领人马退回中原!
十五年过去了,天时、地利、人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孙权痴迷修仙、不理政务,锐意进取之气尽失,早已不是当年的‘生子当如孙仲谋’了!
周瑜、鲁肃、张昭等重臣也先后病故,陆逊虽然颇有才干,毕竟年纪太轻了,何况大厦将倾之时,一独木又有何用呢?
因为荆州归属问题,东吴、西蜀多有争端,同盟之势不复存在矣,故而东吴有难之时,西蜀恐怕不会出兵救援的,何况诸葛孔明屡屡北伐失败,其国力消耗殆尽,就算想救也有心无力了!
而我大魏修养生息多年,国力远远在西蜀、东吴之上,兼且君明臣贤,将士用命,今又得天赐良机,故而陛下南征可矣,且我军必胜无疑!
不过微臣所言,亦是纸上谈兵,如何排兵布阵、临江水战,还要靠陛下‘运筹帷幄’才行!”
司马懿一番长篇大论,言语清晰,鞭辟入里,展现出了极高的军事、政治才华,反战派听了沉默不语,主战派听了眉飞色舞!
曹丕听的最为用心了,尤其是最后一句,司马懿这是在暗示呢,要想顺利灭吴的话,大军中需要一位运筹帷幄之人,而满朝文武谁有这个本领呢?
自然非司马懿莫属了,可是一名小小的谏议大夫,又如何参与军国大事呢,除非提拔官职,给予一定的军政权力!
“哈哈,仲谋所言,足释朕疑,朕加封你为军师祭酒,随御驾一起参谋军机大事!”
“臣遵旨!”
“传朕旨意,大军出征,踏平江东,不胜不归!”
“万岁!--万岁!”
曹丕压制了司马懿多年,一直不肯授予实权,如今为了实现野心,终于把这头‘冢虎’放了出来!
黄初五年-二月初二,曹丕在洛阳誓师出征,亲率五十万大军讨伐东吴,并发檄文告之天下,军民人等无不震惊!
二月初十,大军进入许昌城中,修整两天之后继续南下,且把人马分成了四队,准备从不同方向进攻东吴!
二月十六日,曹丕亲率二十万人马,大举杀进了庐江郡境内,攻城掠地,快速推进……
同日,孙权登台拜帅,亲授大都督-陆逊佩剑,令其统帅江东水、陆大军二十万,北上抗击曹魏入侵,江东六郡也进行了战争动员。
宫廷车驾之事,由九卿之一-太仆负责,太仆董昭带领十几名官员,跪在地上叩首请罪,人人面如死灰一般,有的竟直接吓昏过去了。
把皇帝摔下了马,绝对是重罪中的重罪,不是一两个人掉脑袋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罪及满门,男子十六岁以上斩首,不及十六岁的以及妇女,一律罚入官府终生为奴,那是生不如死!
“你们……朕要把你们全都……唉,算了吧,朕恕你们无罪!”
喝了两大碗安神汤,曹丕慢慢的缓过劲来了,手指着跪地请罪的官员们,就要命令御林军大开杀戒,好出胸中这一口恶气,可是权衡利弊之后,又无奈的把手放下了。
大军出征之日,杀朝廷官员不祥,何况大开杀戒的话,自己落马的事就隐瞒不住了,一旦谣言散布开来,这对军心士气非常不利!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个官员也不处罚,让人们尽快淡忘此事,从而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臣等谢陛下不杀之恩,陛下真乃千古罕见之仁君!”
大难不死,董昭等人连忙叩首谢恩,又重新安排车马之事,曹丕虽然没受大伤,可最近几天休想骑马了,只能改为乘坐龙辇,而且这副鼻青脸肿的模样,也没法检阅将士了,原本的阅兵式取消!
那匹闯了大祸的白马,则送去斩杀祭旗用了,也算给皇帝出一口恶气,这场风波就算过去了。
没想到,官员们正忙碌之间,有鸿翎信使冲进了金马门,手中高举一份奏折……
“启禀陛下,太师大人有奏折送至!”
“哦,快呈上来!”
“遵旨!”
自从东西分治之后,三年多来萧逸一本奏折未上,也从不干预洛阳方面的事务,没想到今天突然送来了奏折,不知所为何事呢?
曹丕打开观看,果然是萧逸的亲笔,内容却极为简短,仅四句话:
东吴气数未尽,水战非我所长,
及时悬崖勒马,否则悔之晚矣!
很显然,萧逸是在告诉曹丕,伐吴的时机尚未成熟,最好放弃这次南征,否则一旦战败的话,必定折损曹魏的国运!
从言辞中感觉的到,萧逸不是在劝告,而是在警告,说明这次南征之战,萧逸认为曹军必败无疑,至少是无功而返!
如果一般人说这种话,曹丕肯定不信的,还会责罚进言之人,因为以五十万精锐之师,讨伐一个实力远不及自己、又刚刚受过大风灾的东吴,咋看这一仗都必胜无疑的!
可言辞出自萧逸之口,就不得不让人慎重对待了,这位可是天下第一名将,出道近三十年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其军事造诣无人可比,甚至比曹操还要略高半筹!
曹丕清楚记得,建安九年的南征之战,萧逸是坚决反对的,可是自家老爹固执己见出兵,这才引来了乌林惨败,人马折损不计其数,差一点动摇了曹氏根基!
那一次南征,数十万曹军水陆并进、声势浩大,大有一口鲸吞江东之势,世人大都认为曹军必胜无疑了,没想到江东军以少胜多,实现了惊天大逆转,同样的事情会不会再发生一次?
手攥奏折,回忆往事,曹丕再次犹豫起来了,自己是否该悬崖勒马,取消这次南征呢?
还有刚才落马之事,是否上天在警示自己,这次南征凶多吉少呢?
“太师送来奏折,建议朕取消这次南征,众位爱卿以为如何?”
摸了摸脸上淤青,曹丕犹豫不决之下,把奏折传示群臣,想要听听大家的意见。
“太师大人算无遗策,既然称东吴气数未尽,陛下还是不要轻易出兵为好,可以休养生息,等待时机!”
“万万不可,朝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征集可五十万大军、两百万民夫,以及无数的军械、粮草,现在突然宣布罢兵,岂不让天下人耻笑?”
“现在及时罢手,顶多丢掉面子,要是大军南征不胜的话,不但丢面子,更会丢性命!”
“天赐良机,岂容错过,何况太师大人劝阻出征,也未必真为国家考虑,恐怕是暗藏……嘿嘿!”
……
文武群臣议论纷纷,很快分成了两派,夏侯尚、蒋济、董昭以及一些元老重臣,认为萧逸的奏折有道理,东吴并非速亡之国,朝廷最好取消这次南征,好好安抚一下中原人心!
或者派一位上将军,率领部分人马南下,先探一探东吴的虚实,如果打赢了的话,曹丕再御驾亲征不迟,如果首战不利,那就停止继续用兵,这样损失也能小一点,不至于动摇大魏帝国根基!
曹真、曹休、夏侯称等人则反对,认为五十万大军整装待发,现在取消南征的话,不但前功尽弃,还会让天下人笑话,天子岂有出尔反尔的呢?
何况萧逸反对出兵,真是一片好心吗,还是不愿看到曹丕灭吴成功,借此巩固皇权呢?
就这样,双方各执一词,争论难解难分,可惜没有人能宏观大局,把讨伐东吴的成破利害讲解清楚,全都是纸上谈兵罢了,曹丕听的眉头紧皱,把目光瞥向了队尾之处……
“司马仲达何在?”
“臣在!”
“你来说一说,太师这份奏折如何?”
“回禀陛下,臣以为太师大人言之有理,东吴有三江之险,水战之利,更有虎贲数十万众,的确不可等闲视之!”
司马懿从队尾走了出来,恭恭敬敬的行礼,不紧不慢的回答,仿佛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哦,如此说来,仲达也认为该取消南征了?”
“非也,彼一时也,此一时也,臣认为东吴不可轻视,又认为东吴可以讨伐!”
“这话有些意思了,爱卿细细给朕说来!”
“遵旨!”
…………
“建安九年,孙权只有二十五岁,继承父兄基业之后,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不失为一方雄主,更倚仗长江天险,率吴越之众对抗中原!
那个时候,彼内有周瑜、鲁肃、张昭等人忠心辅佐,外有刘玄德结为盟友,故而其力虽弱,却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太祖武皇帝挥师南下,又连犯了轻敌大意、水土不服、不习水战几项大忌,这才有了乌林之败,不得不烧毁战船,率领人马退回中原!
十五年过去了,天时、地利、人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孙权痴迷修仙、不理政务,锐意进取之气尽失,早已不是当年的‘生子当如孙仲谋’了!
周瑜、鲁肃、张昭等重臣也先后病故,陆逊虽然颇有才干,毕竟年纪太轻了,何况大厦将倾之时,一独木又有何用呢?
因为荆州归属问题,东吴、西蜀多有争端,同盟之势不复存在矣,故而东吴有难之时,西蜀恐怕不会出兵救援的,何况诸葛孔明屡屡北伐失败,其国力消耗殆尽,就算想救也有心无力了!
而我大魏修养生息多年,国力远远在西蜀、东吴之上,兼且君明臣贤,将士用命,今又得天赐良机,故而陛下南征可矣,且我军必胜无疑!
不过微臣所言,亦是纸上谈兵,如何排兵布阵、临江水战,还要靠陛下‘运筹帷幄’才行!”
司马懿一番长篇大论,言语清晰,鞭辟入里,展现出了极高的军事、政治才华,反战派听了沉默不语,主战派听了眉飞色舞!
曹丕听的最为用心了,尤其是最后一句,司马懿这是在暗示呢,要想顺利灭吴的话,大军中需要一位运筹帷幄之人,而满朝文武谁有这个本领呢?
自然非司马懿莫属了,可是一名小小的谏议大夫,又如何参与军国大事呢,除非提拔官职,给予一定的军政权力!
“哈哈,仲谋所言,足释朕疑,朕加封你为军师祭酒,随御驾一起参谋军机大事!”
“臣遵旨!”
“传朕旨意,大军出征,踏平江东,不胜不归!”
“万岁!--万岁!”
曹丕压制了司马懿多年,一直不肯授予实权,如今为了实现野心,终于把这头‘冢虎’放了出来!
黄初五年-二月初二,曹丕在洛阳誓师出征,亲率五十万大军讨伐东吴,并发檄文告之天下,军民人等无不震惊!
二月初十,大军进入许昌城中,修整两天之后继续南下,且把人马分成了四队,准备从不同方向进攻东吴!
二月十六日,曹丕亲率二十万人马,大举杀进了庐江郡境内,攻城掠地,快速推进……
同日,孙权登台拜帅,亲授大都督-陆逊佩剑,令其统帅江东水、陆大军二十万,北上抗击曹魏入侵,江东六郡也进行了战争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