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节
  尽管在被拉上试验场之前,这些战损日军坦克底盘饿发动机,以及所有可以拆卸下去的零部件,都已经拆卸了下来。但是几十枚的火箭弹,加上无后坐力炮弹下去。这两辆坦克的底盘,基本上就全部报废,根本就无法再利用。
  只是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俗语,杨震还是很清楚的。为了让苏联人尽快的上钩,杨震这次也就豁出来了。没办法不下点狠功夫,苏联人那里会入套?苏联人不入套,自己还拿什么做本钱?
  不仅仅是苏军最急需的这两种反坦克武器,对于苏联代表团进行了展示。还有十四毫米高射机枪和双二十三高射炮各种性能也向苏联代表团,也进行了各种的展示。在展示的时候,苏联代表团之中两个苏军中将看的异常仔细。
  用陪同参观的李延平的话来说,那两个苏军中将看着这两种武器,眼神几乎都冒光了。自己亲眼所见,总比原来只是在抗联的纪录片之中走马观花,以及远东军区的报告中见到这两种武器要详细的多。对于这几种武器装备的威力,也看的更清楚一些。
  在参观完成之后的当天,苏联代表团便紧急动用一架飞机,将同时拍摄的电影胶带,以及每样武器的三套实物立即空运回国。而且这些武器以及少部分弹药,根本就没有在远东军区做任何的停留,直接被拉回莫斯科。
  等到杨震参与到谈判之中的时候,他们的谈判对手等级升了数倍。从原来的以远东军区为主,莫斯科为辅的构成,一下子做了一个颠倒。直接换成了苏联总军械部的一个上将,总参谋部和总后勤部各一个中将。原来作为谈判主力的远东军区那两个中将,则成为了配角。
  如果不是战局不利,在持续的恶化。需要那些老帅在前方督战或是指挥作战,莫斯科甚至还准备派出一位副国防人民委员过来与抗联谈判。不过虽说那位副国防人民委员最终没有能够成行,但是眼下的谈判等级,也比原来要高了许多。
  在这几位大神抵达哈尔滨的当天,抗联破译的苏联谈判代表团与莫斯科之间的无线电联系,也掌握到莫斯科严令代表团,务必要搞到这两种武器的实物和全部的生产技术。如果苏联方面做出一定的让步,可以换取抗联提供一部分现货,那么有多少就要多少。
  自从通信部扩编,并设立了大量监听站之后,杨震不仅对日军的无线电进行监听,对苏联远东军区与莫斯科的联系也在同时进行密切的监听。而且在破译苏军电报的时候,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虽说不像对日军无线电破译,下的那么大的功夫。但是苏军的密码体系,也要比日军差很多。其密码编成,远不如日军的密码编成那么复杂,而且也不注意更换密码。其密码使用时间,往往都很长。
  而且抗联手中还有当初一个想要叛逃关东军,半路却被抗联截获的一个内务部上校随身携带的全部苏军密码本。这位苏军上校在秘密被处决之后,他随身携带的密码本,也就落到了抗联的手中。
  随后苏军虽说紧急更换了远东军区的所有通信联络的密码,但是这些密码编成的方式却没有进行改变。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的改进。使用那位内务部上校随身携带的密码本,破译苏军的无线电报并不是太困难,而且要比破译日军的密码容易的多。
  此次对苏谈判,苏联代表团与莫斯科和远东军区之间的联系,更是抗联监听的重中之重。为了监听苏联人的无线电通信联络,抗联准备了五部大功率的电台。抽调了十余名最好通信参谋,对其无线电通信进行破译。
  在苏联代表团抵达哈尔滨第三天,其与远东军区的联络密码就被破译。第五天,其与莫斯科无线电联络的密码也被破译出来大半。而苏联谈判代表团,也许因为对抗联的技术能力,从骨子里面就看不起。自从进入抗联根据地之后,其携带密码就没有更换过。
  眼下的苏联代表团此次谈判对于抗联来说,基本上已经是无密可保。除非他们不与莫斯科和远东军区,进行任何无线电联系。否则按照苏联人密码编成,即便是更换密码,也是有矩可循的惯例,破译也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情。
  也正是有了这些,杨震才有这么充足的底气敢拍着胸口做出这个保证。当然这件事情,即便是对于抗联来说,也是绝密之中的绝密。除了参与的人员之外,只有杨震、李延平与郭邴勋三个人知道。
  其余的人别说一般的高级干部,就连东北局都不清楚。而在眼下,更不能让这二位老帅知道。这要是传到中央的耳朵里面去,恐怕不一定会惹出什么事端来。毕竟那可是老大哥,你这么做等于在老虎屁股上拔毛。
  不过虽说没有解释自己为什么底气这么充足,但是有些事情杨震还是要解释的。尤其是自己为何坚持要苏联人,提供这三种新式武器的生产制造技术以及图纸。至少要把两位老帅的注意力转移过来,别让两位老帅在注意力放在自己为何这么有底气保证的事情。
  想了想杨震道:“两位老首长,不是我杨震非要去想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非要逼着苏联人拿着他们的现役装备来交换。因为我们现在缺乏一百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同时也缺乏中型口径的直瞄火炮。”
  “原有的波兰仿制的奥匈式一百毫米火炮,因为数量与质量的原因,已经远远无法满足需要,更是已经无法承担高强度的使用。缴获的日制九一式一零五榴弹炮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需要,这还不包括大批已经到了使用寿命的七五口径火炮。”
  “不仅一百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数量不足,我们现在也严重的缺乏,有反坦克功能的远射程直瞄火炮。大部分的日制野炮,因为缺乏相对应的炮弹,或是整体设计的原因,根本就无法作为反坦克直瞄火炮使用。”
  “而按照我们的计划,挺进军在此次的休整之中,在炮兵的配备数量上,要达到与抗联相同的标准。团配备步兵炮和迫击炮,以及轻型的反坦克速射炮,各旅至少要有一个十八门制的山野炮。除了纵队原有的野炮营升级为炮兵团之外,还要组建部分直属炮兵团。”
  “按照这个计划,我们只能将目前所有的库存全部拿出来,也只能部分的满足需要以及补充之前的战损。大口径的火炮数量倒是还勉强够用,但是缺乏一百毫米以上到一百五十毫米之间的火炮,以及中口径的直瞄火炮。”
  “而且对于我们来说,现在不仅仅是抗联和挺进军急需炮兵装备补充。还有关内各个战区的部队,都在等着装备。老首长,全军都是一盘棋。我们不能自己飞机、坦克、重炮数量齐全,但是兄弟部队却是破破烂烂的。”
  “两位老首长,我说的是全军。包括山东、陕甘宁、晋绥、华中、华东的各部,都包括在内。而你们计算一下,连同华东的新四军按照我们的标准换装,需要多少火炮才能满足需要?”
  “最关键的是借机形成我们自己的火炮制造工业,以及引进苏联最新式的坦克技术,形成我们自己的火炮、坦克的设计制造能力。战争期间,我们可以指望美国人的援助。但是我们不能将所有的希望和未来的希望,都放在美国人的身上。”
  “相对于亚洲战场,美国人更看重的是欧洲战场。否则也不会在苏德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反应的如此迅速。马上就公开宣布,将苏联列入租借法案的名单之内。而且在上个月,派遣军事代表团秘密的访问苏联,与苏联人就援助问题进行谈判。”
  “这样轮到亚洲战场上的物资,数量就已经不多。在还要援助国民政府的情况之下,到我们这里还剩下多少物资?而装备,在美日真正开战,美军大量扩充,以及同样需要大量援助英国和苏联人的情况之下,到我们这里恐怕就是杯水车薪了。”
  第1461章 战场之外的博弈
  话既然已经说到这里,杨震也没有在犹豫。有些话,还是说的前边为好。虽说自己的意图中央已经知道,但是眼下毕竟两位老帅都在。自己的真实意图和想法,还是当着两位老帅解释清楚比较好,以免让这两位老帅有些不好的想法。而且这些事情,当着这二位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
  杨震用极其坚定的语气道:“老首长,形势不等人。我们的工业基础,是所有参战国各方之中最薄弱的一环。甚至与重庆方面相比,也相当的薄弱。目前生产的武器装备,还是以轻武器和弹药为主。”
  “部队真正需要的重装备,暂时还无法形成量产。除了高射武器之外,其余的武器装备还多停留在仿制阶段,产量也极低。这种情况,很不符合我们未来的战略需要。也就是说在未来作战之中,主要是重装备方面,我们对美国援助的装备依赖性恐怕会更大。”
  “但美国人恐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不会将装备援助的重点放在我们身上。在优先苏联和英国,以及国民政府,并还要自身扩充军备的情况下,分给我们的装备数量绝对不会太多。尤其是我们急需的重装备,恐怕会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不会像我们这边倾斜。”
  “但危机,不代表着没有机遇。美国人希望我们分散日军的兵力,减轻他们在未来战场上的压力。而又在短时间之内,无法提供大量装备的情况之下,那么好,你给我们设备、原料和技术,我们自己生产。你不给我们所需的装备,我们自己生产总该可以了吧。”
  “所以我们要不惜一切的代价,利用这个机会,形成自己的军工生产能力。至少要保证中型以下火炮的生产制造能力,坦克的仿制和生产能力,轻型作战飞机的制造能力。除了满足我们眼下的自身需要之外,还要为未来做打算。”
  “老首长,我们可以为小米加步枪的艰苦自豪。但依靠小米加步枪,我们是无法将日本人赶出我们的国土的。我们不仅要有自己生产和制造的大炮、坦克,还要有自己生产的飞机。哪怕它并不是最先进的,但是有总比没有要好的多。”
  “苏联人的武器装备,虽说有这样和那样的毛病。但威力大、结构简单,很适合我们部队整体文化程度较低的现状。尤其是我们点名要的这种七十六毫米加农炮,不仅射程远,精度高,结构简单。而且可以作为远射程直瞄火炮,甚至是大口径的反坦克炮使用。”
  “其具备一炮多用的性能,可以有效弥补我军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这两种主力反坦克武器,轻便是固然轻便。但是存在着在反坦克时候,穿甲弹的射程不足,远射程的时候穿甲能力弱的缺点。”
  “日本有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只要他们愿意,随时可以研制出装甲更厚,火炮口径新式的坦克。我们的确装备了不少的野炮,可以作为反坦克使用。但是我们不可能将有限的野炮,都放到反坦克上,而分散我们原本的支援火力。”
  “而且我们手中的几款野炮,都缺乏专门的穿甲弹。虽说也可以作为直瞄火力使用,但是威力却是勉强。对付日军老式的八九式坦克,九五式轻型坦克还勉强使用。但随着日军新式的九七式坦克投入战场,现有的远程反坦克火力越来越无法满足需要。”
  “急需补充这样一款即能反坦克,也能提供火力支援的火炮。而在没有自行研制能力的情况之下,选择一款可以至少满足未来几年之内,我们在战场上需要的武器,就成了当务之急。”
  “苏联人在航空工业上的确落后于西方,但是火炮和坦克的研制上,与西方国家相比并不落后。而且在坦克和火炮的研制方面,还有自己独特的方面。虽说其武器装备的总体科技水平并不高,人机功能也相当的差,但是却很适合我们这支整体知识文化程度也同样不高,甚至可以说偏低的军队。”
  “眼下这场几乎已经将全球都卷入进去的战火,是继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新的一次世界大战。相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来说,这次大战几乎全新的作战模式,打破并超越了原有所有的作战模式。”
  “在这场战争之军事技术的更新和战略、战术的发展速度,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快。如果我们不能在本就已经很有限的武器来源渠道之中,选择上有一定的长远眼光,我们将会很快被淘汰。”
  “至于我从苏联人索要他们在战场上缴获的德军坦克、一百毫米以上火炮、装甲车辆,以及钢盔,是因为我们即便拿到了这些生产技术和全套图纸,按照我们目前的技术能力,仿制的过程也会相当的缓慢。”
  “而且我们的产能有限,如果集中生产七十六毫米野炮,势必在短时间之内,其余的装备数量产量要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数量上。那么我们急需的缺口怎么办?在美国人短时间之内,无法满足我们需要的情况之下,他们在战场上的战利品,就成了解决我们燃眉之急的首选。”
  “德军的火炮性能虽说比不上苏军的,但是比美国人的火炮性能并不差。其坦克的性能,还在美国人之上。其三号、四号坦克的性能,虽然比不上t三四坦克,但是在人机功能方面却还在苏制坦克之上。对付日本人的坦克,无论是威力还是防护力,都是足够了。”
  “如果苏联人答应,那么我们就可以使用较小的代价,换取可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装备。而我们自己的兵工厂,则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有效的吸收苏美德三国的技术,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研发能力。”
  “两位老首长,并不是我杨震过于托大,而是形势逼的我不能不这么做。我们的技术底子太薄弱了,即便拿到目前还先进的武器装备图纸,吸收的也很缓慢。等到吸收了,完成仿制了,按照目前武器装备的发展速度,这些装备恐怕转眼又变得落后了。”
  “苏联人去年转让过来的t二六坦克图纸,到现在我们也没有能做到完全的吸收。除了四十七毫米坦克炮的技术,吸收的比较快之外。其余的技术,吸收的异常缓慢。一个发动机的生产技术,到现在还没有吃透。而这种坦克,在欧洲战场实际上已经被淘汰。”
  “还有苏联人前年提供的嘎斯三卡车技术,这种卡车在欧美已经是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但对于我们来说整整两年过去了,仅仅摸透了这种卡车发动机的技术。至于车辆的底盘,到现在也没有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所以我的态度,并不是很着急,如果苏联人,包括未来的美英同意以缴获德军的火炮、坦克、钢盔,冲抵援助装备数目。那么我们现在完全可以放缓一下仿制的速度,主要就是吸收他们的技术,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为今后真正的大发展,打牢并夯实基础。”
  “同时利用这次战争的机会,引进一批西方尤其是美英两国的先进技术,以及工艺标准,最关键的是先进的生产设备。组建一批我们自己的现代化的国防工业企业,而不单单是将所有的希望都只放在武器装备援助上,那样我们才是真正的目光短浅。”
  “我更不想我们这代人捧着金饭碗去要饭,人家还带搭不理的遭遇,在我们的下一代人身上重复。现代化的国防力量,不是单靠买就能买来的。国民政府抗战爆发以来的遭遇,已经是我们的前车之鉴。我们不能在这个坑里面,再摔倒一次了。”
  “这次战火已经燃遍全球的世界大战,即带给我们中华民族一场空前的灾难,但也给我们一个难得的机遇。战场上对我们有所求的美国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对我们不会太过于吝啬。只要牢牢把握住这个机遇,我相信皇天不会辜负苦心人的。”
  “这是一场战场之外的博弈,也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极其艰难的选择。在这场博弈之中,我们能不能取得我们想要的,取得我们能取得的最理想结果,就看我们从现在开始,到未来几年之内的怎么去走了。”
  两位老帅听到杨震的这番话,在对视一眼之后不约而同的点了点头。杨震的这番苦心,他们到此时才真正的明白和理解。两位老帅都不是目光短浅之辈,杨震说到这里,他们就已经全部明白了。
  至于杨震口中的机遇是什么,两个人心里都明白,说穿了不过是利益交换四个字而已。抗联在东北拖住关东军这个日军最大,也是装备最好,兵力最雄厚的战略集团,减轻未来美国人可能在太平洋上的压力。而美国人,则必然要为了自己的战略利益付出一定的代价。
  解释起来虽然很麻烦,要想实现他的目标,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真实的过程和结果,实际上说穿了也就是这么简单而已。利益交换这个四个字,足以清楚的表达了这场博弈的真实意义。
  不过虽说现在还不知道杨震心中的计划究竟有多大,但是这两天的经历也告诉他们,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即便是像他说的那样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其中的艰难恐怕也非简单的勾心斗角这四个字可以形容的。
  中国是这场各方利益博弈之中,实力最弱的一方。而眼下处在整个博弈战场之中核心的抗联,更是弱中之弱。眼下几乎同时要承受美英苏三方压力的抗联,要想在这场博弈之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付出的代价和艰辛,注定了就要更大。
  今天对付有着相同信仰的苏联人已经如此难啃了,在不远的未来对付现实利益至上的美英两国,恐怕这过程只能更加的波折,承受的压力也会更大。尤其是美国人,他们的东西可不是那么容易搞到手的。如果说这次对苏谈判是老虎嘴里拔牙,那么在面对美国人的时候,就是狼嘴里面抢食了。
  第1462章 他是怎么撑下来的
  想到这里两位老帅都彻底明白了,杨震为何在谈判桌上宁可不惜冒着无法在严冬按时换装的危险,也坚决不做任何的让步。原因无他,只是为了他心中的那个梦想能够成真,能够真的实现而已。
  而此刻已经走到现在的他,身后已经没有了退路。除了拼命的向前,不惜一切代价达成自己的目的之外,不会再有任何的选择。不过至少从现在看,他做的还是不错的,至少一些架子已经搭建起来,骨肉也逐渐在充实之中。
  当然此时两位老帅在这一刻也都想明白了,杨震之所以敢在谈判桌上这么强硬。在他的心中对于眼下最急迫的冬装问题,势必肯定也有了自己一定的替代方案。否则在东北整整已经生活、战斗多年,对北满的气候更加了解的他,也不会已经到了这个时候也不肯退让半步……
  要实现他的梦想,战场上的实力才是真正的基础。没有了之前抗联在战场上的表现吸引美英敢于下注,那么他的梦想也只能是想想而已。如果他的部队在即将来临的冬季酷寒之中被冻垮,那么他也就彻底没有了底气。
  他之所以敢在这个关键时刻,对苏谈判桌上如此强硬,没有一定的后手,他是轻易不敢做出这个赌注的。因为换了任何一个人也承担不起,在这个时候失败的后果。因为即便虚张声势,你也要有一定本钱的。
  美国人不是傻瓜,苏联人也不是笨蛋。你想要他们的东西,没有拿的出手的东西来交换,人家也不会搭理你。这世界上没真正白来的午餐,你要想得到,就必须要付出。也就是说,如果杨震没有这个底气,他是恐怕不会摆出这么强硬的态度。因为一旦部队不稳定,他也就没有那个资本去实现他的梦想了。
  只不过如果此时因为想到这一点,而多少有些松了一口气的两位老帅,知道杨震真正的替代方案只是部分解决了问题,确切的说只是解决了上衣和棉帽子,至于棉裤和棉鞋还没有着落的话,会不会当场被气晕?尤其是那位政委,会不会当场发飙,那就是另外的一回事了。
  而现在心中压力微微减缓一些的两位老帅,看着因为过度劳累,有些憔悴不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耳边已经冒出星星点点百发的杨震,不约而同的微微叹了一口气。都说孤木难撑,可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却真的就这么撑了下来。
  不仅撑了下来,居然还能做的如此难得的境地,这其中付出的心血和代价,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意志,才让他在如此困难和复杂的环境之中苦撑了下来的,两位老帅无法想象。
  但有一点两位老帅却是知道,眼前的这个年轻人选择了一条他可以选择所有路之中,最困难的路。在这条路上,他不仅要耗费无数的心血和代价,更要承担着常人难以理解的压力和重担,甚至还有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流言蜚语。
  除了用性格上坚韧如钢之外,两位老帅想不出来还能用其他的话来评价,眼前这位此刻在他们眼中几乎已经成为谜一样的年轻人。没有这样的性格,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承担这种常人难以想象压力。
  不过相对于欣赏之外,此时对于杨震已经没有任何想法的司令员来说。政委除了这句话之外,又总感觉到眼前这个年轻人,性格之中除了坚韧如钢之外,还带着一丝常人不易察觉的狡猾。
  他和苏联人眼下正在进行的谈判,此时已经有些反过味来的政委,怎么都感觉是在给苏联人下了不小的一个套。他明显是抓住了苏联人的弱点,在一点点的引诱对手上套。而且从他这几天的表现来看,这个套设计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恐怕只能说他蓄谋已久了。此次谈判的后果和过程,他恐怕早在让王光宇借道外蒙迂回林西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今天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而他则早就在等待这个谈判,等待着苏联人自己送上门来。
  只是他这个套下在哪里,政委一时半会还没有理清。但是政委却感觉到在谈判桌上,表面上看苏联人态度很强硬,实际上却始终在被他牵着鼻子走。几天的谈判下来划了很大的一个圈子,但苏联人又被他牵到了起点处。
  而他能做到这一点,除了对苏联人的心思和性格判断准确之外,手中肯定掌握着一定独特的情报来源,或是其他方面苏联人的秘密。要不然他怎么对苏联人的脉搏,把握的这么精准。只是这个问题,政委虽然明显感觉到有些不对劲,但是却是无法问出口。
  到底是搞政工出身,相对于司令员来说心思细腻多的政委。从杨震的寥寥数语之中,便敏锐的察觉出来,这个家伙肯定对苏联人做了什么手脚。不过他也清楚,杨震其中究竟做了什么手脚,是绝对不会说出来的,倒也没有继续在追问。
  两位老帅在经过短暂的沉默之后,还是由司令员开口道:“你的想法,我们都很理解。但还是那句话,不要贪多求全,还是要量力而行。一口是吃不了一个胖子的,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循序渐进。太过于急躁了,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我们这些年已经是苦惯了,在坚持两年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只是你这里,中央一直都很看重,所以你们要加倍的小心,千万不要因小失大,更不要动不动的去逞强。我们的路还长着,不要急于一时。”
  “至于就挺进军的装备调整,我个人的感觉来看,还是目前的炮兵结构比较合理。我们的机动能力差一些,战术补给能力相对来说也差。火炮的数量太多了,对于我们来说反倒是一个累赘。”
  “在编制武器装备配备的时候,不能只考虑过大过全,还要考虑到各个部队现实上的差异。当前我感觉除了抗联的武器已经实现制式化之外,其余的部队更应该实现的是武器口径的标准化,减轻后勤方面的压力。”
  “关内部队的现状你也清楚,武器口径过于复杂。虽然你们上半年之前,提供了大量的装备,部分得到了缓解,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我认为对于眼下关内部队的武器装备调整上,应该首先解决口径繁多的问题。至于武器配备的标准,还是要考虑到因地制宜。”
  “你们的部队在作战时候,地上有大量的卡车,天上有飞机可以运输弹药。你们一个师的弹药携行能力,几乎相当于整个晋察冀军区。按照你们目前的运力,这重火力编制可以大一些。”
  “但是其他的部队没有这个条件,绝大部分的时间之内,作战的时候弹药只能随身携带。炮弹不是步枪子弹,每个战士都可以携带上百发。口径越大的炮弹,对于运输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单靠人挑肩扛,再加上少部分的畜力运输,加在一起能运载多少发?”
  “一旦有限的携行炮弹打光了,后方又补给不上。这些火炮丢弃了可惜,带着还成为累赘,反倒是一种严重的浪费。而且关内战场上,很多部队都是以山地游击战为主。更适合装备轻便一些的步兵炮、迫击炮。而笨重的野炮和大口径火炮,对于这些部队来说,至少目前不太适合。”
  “挺进军现有的炮兵编制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目前全军的编制重新调整的。虽说比不上你们部队的一个师就有一个炮兵团的火力配置,但是却是最符合挺进军目前实际情况的配置。”
  “我看目前的旅属山炮营,配备九二步兵炮和山炮各六门。团属炮兵装备速射炮和迫击炮各四门的编制,目前还是比较适合我们的机动能力。我看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那种无后坐力炮编制,或是那种大正十一年式步兵炮就已经足够了。”
  “况且完成此次打通与关内陆路交通线的作战之后,除了营以上的干部我们要带回去之外,所有的部队全部要统一移交给你们,编入抗联的作战序列。这是中央考虑到你们兵员难以解决的情况之下,特地为你们采取的一些解决燃眉之急的办法。”
  “现在编入挺进军的这些部队,都是中央抽调给你们的。但在眼下,我认为还是保持目前的建制为好。下一步的作战,无论是按照你的想法打,还是按照我们的意图实施,挺进军暂时还是作为轻装机动部队比较合适。”
  “部队南下作战,在关内部队已经无力接应的情况之下,全部按照你们的标准,对于后勤方面的压力也实在太大了。而且南下作战,少不了山地战和大范围穿插迂回作战。在这种情况之下,保持一支轻装部队还是很有必要的。”
  “抗联的编制,我这几天仔细琢磨了一下。火力的确是相当的强,比起日军来说也不差。但是因为都是重装部队,相对来说笨重一些,而且并不适合山地作战。考虑到我们下一步作战可能要面临的多种情况,挺进军还是保持目前的火力配备为好。这样可以与重装的抗联部队形成轻重配合,即减轻了后勤上的压力,也保证了部队可以有一定灵活性。”
  “至于此次战役全部完成,挺进军正式编入抗联后的武器配备,我们两个就管不着了。但是有一点我们可要先说好,到那个时候部队的武器装备怎么配备,是你们自己内部的事情。但是营以上的干部,我们可是还要带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