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9章 昊天有成命
公元前476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邺城。
赵无恤后宫佳丽不多,年轻一点还能够生育的也就西施与空同明珠一南一北两人。说来也怪,西施只生女儿,三个女儿分别以诗经里的成句,被命名为“卉”“燕”“蔓”。而空同明珠却只生男孩,她的第一个孩子名叫“梁”,接着又生了一对双胞胎,取名“倬”和“维”,现如今又怀上了,八成也是个男孩。
虽然赵恒赵偃等公子已经长大,但现如今的长乐宫再度被六个孩童的欢声笑语充斥。
而孩子最期待的,就是新年了。
更别说,这一次的新年与众不同,光是前几日父亲从洛阳带回来的巨大九鼎,就让他们兴奋了好久,一觉醒来就跑去观看工匠兵卒安置九鼎。
宫人们可没空理六位小公女公子,因为邺城内外、长乐未央宫都是一片忙碌,不仅要筹备君侯代周为天子的典礼。还因为随着新年钟声即将敲响,来自天下诸侯,乃至于四方蛮夷戎狄的臣属们均要前来朝贺,他们的到来,少不了有五花八门的贡品一并送入宫中。
国内郡县自不必说,除了山阳郡冉求送来的一头麟外,基本是嘉禾等祥瑞之物,这是证明赵氏政权天命所归的最好象征。
诸侯们,则是自己所在地压箱底的宝物:西秦的鸾鸟、西犬,三齐的珊瑚,越国的鲛珠,燕国的白马,陈氏朝鲜的人参,巴国的比翼鸟……
尤其是为了避免亡国之灾楚国出血最多,非但楚君熊章亲自来朝,还带来了国宝和氏璧、随侯珠和传统的贡品茅苞。
不过那些楚国宝物的风头,却一不小心被蜀国送来的贡物给抢了。
在宫人小心翼翼的照看下,赵无恤的三对小儿女们都围在一个大笼子面前,里面有两头中原人未曾见过的蜀地珍兽。
这两只动物一雌一雄,长着胖嘟嘟圆滚滚的身子,尾巴很短,不注意的话都找不到,它通体由黑白两色构成,毛浅而有光泽。外形看着像熊,然而却更小一些,也不凶神恶煞,圆脸上那两个黑眼圈天生呆萌,有种憨态可掬的可爱。
别人认不得,赵无恤却死也忘不了这种动物,不就是熊猫么!
出于对赵的敬畏,他们表示愿意恢复周代时对中原的臣服,进贡便是屈从的象征,谁料却捉来了这一对活宝,让赵无恤哭笑不得。
来进贡的蜀人说,这东西在当地叫做驺虞,是蜀人从秦岭以南的大山里捉来的,因为它喜吃竹子,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伤害其他动物,是一种能与蜀人和平共处的“义兽”,故在蜀人把这动物当做和平友好的象征。在蜀地,当两个部族交战时,只要有一方举起驺虞旗,就意味着屈服,另一方就要停止战斗。
听上去是不错,但赵无恤一想到蜀人打仗时会举熊猫旗,就感到莫名喜感,蛮荒山野的血腥战斗气息荡然无存。
总之,既来之则安之,先让两个活宝渡过这个冬天活下来才是要紧事,于是他便将它们扔给虞人来管,谁料却把小儿女们的注意力全都吸引过来了。
“它动了!”最年长好动的赵梁指着笼子里兴奋地对兄弟姐妹们说道,不过随即失望地发现,这只是熊猫翻了个身而已。
公女公子大驾光临,然而两头活宝却不搭理,大多数时候都在呼呼大睡,腹部朝天,只是前爪轻轻地拍着肚子。有时,它两腿一蹬,就翻个身,还以为它睡醒了,其实还在睡。
不过在公子公女们不懈地逗弄下,熊猫终于被闹醒了,用爪子揉揉惺忪的眼睛,起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吃,抓起旁边扔着的冬笋,就大快朵颐起来,一点都不客气,那神情,俨然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不过光这样,已经足够将小公子小公女们逗得笑个不停了,在他们看来,这两头萌萌的动物,可比冷冰冰,满是铜锈味的九鼎有趣多了……
少年不知愁滋味,六个受万般宠爱的孩童是幸福的,不过他们的兄长就没这么悠闲了。好不容易能回邺城一趟的赵操,以及太子赵恒,徐君赵偃,此刻乖顺地坐在日居殿内,在父亲的目光下,翻阅着赵无恤要他们看的书——赵国史官刚修订刊印的《世本》!
……
“世系氏族,乃上古史官所记。宗周时,专门有小史定世系,辨昭穆。然而到了近世,周室衰微,诸侯争强,典籍流散,史官亡命,虽然诸侯各自都有世系、史书,然各执一词,混乱不堪。寡人便命赵太史杂考诸侯史书、世系,编篡了此书。全书可分《序辞》、《帝系》、《三王世》、《诸侯世》、《卿大夫世》、《谥法》等十五篇,摘录了有史以来的世系和氏姓源流……”
说完之后,赵无恤问三个儿子道:“此书,寡人命人印制数份,在邺城四门张贴,诸侯、游士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汝等以为如何啊?”
三个儿子面面相觑,最后还是大儿子,琅琊君赵操讷讷地说道:“君父,此书精妙,价值极高,只不过……五帝传说暧昧不明,不同诸侯不同地方说法各异,就此钦定,是否有些……”
“你是想说,不够严谨,失之草率?”赵无恤冷冷问道。
赵操连忙垂首:“小子不敢!”
说是不敢,但看得出来,他对这《世本》里序辞和《五帝系》的部分,是不以为然的。
这一点,赵无恤自然清楚,因为这本书里许多内容,都是按照他的意思瞎编的……
在孔子这等明白人面前,赵无恤直言不讳,说自己不相信天命,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过在回到邺城后,即将登上至尊之位的他,却违心对臣民百姓撒谎了。
他要利用种种百姓信之不疑的“祥瑞”向他们证明,天命在我,君权天授。
这本《世本》,完全是为了这个目的而生的。
在这本书开篇的《序辞》里,主角是名为“昊天上帝”的华夏至高神明。
“昊天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上帝是华夏固有观念,与耶和华没有半点关系。可笑的是,在耶稣会传教士用儒家的“上帝”一词来翻译他们的天主后,前者便慢慢被中国人遗忘,还以为“上帝”是西方的专属。
在殷商的甲骨卜辞中,就已经有了“帝”这个字,帝是蒂的初字,花蒂之蒂,即万物之始。正如《商颂》里说的,“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殷商就用这个字来尊称他们的始祖神,既是商族之始祖,又是众神之主,在把现实君主神化后,殷商的君主也自称为帝。
周人也信昊天上帝,同样认为自己与昊天上帝有血缘的关系。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大雅.生民》。他们相信,自己的老祖母姜嫄,是踩了天帝留在人间的脚印,才孕育出后稷的。
于是在战胜商人后,周人便将自己的信仰和殷商的信仰强行融合,周公理直气壮地对失败的商人说:上帝如果是你们的祖先,是你们一族一姓的保护神,那么我们周人为什么拥有了天下呢?
于是,“昊天上帝”的氏姓色彩被周公抹去,使其高高在上,成为周王朝治下的各邦国氏族都必须尊奉的天神。既然并非一族一姓的始祖或列祖列宗,那么他就不会对某一姓或某一族特别的恩宠,而是公平无私的俯视着人间,“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谁有“王天下”之德,就让谁做天下之王!
照此类推,天能革夏命,能革殷命,自然也能革周命。赵无恤受命于天,代周而有之的理由,来源于此。
这也算是周公为周朝自己掘好的墓碑吧,那位聪慧得可怕的政治家只是想为人口稀少的周人找到一个与异姓臣民们融合的理由呢?还是他已经意识到了,万世一系,是不可能的?
如今,赵无恤只需要把周人证明自己得天命时的种种手段复制一遍,”证明“周德已衰,天命已移至嬴姓头上,便可以了。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些诗经里的成篇,完全可以指使投靠他的儒生门改头换面一番,把主角换成赵氏。孔子已逝,这些做法也气不到他了,所以赵无恤有恃无恐。
但这并不是赵无恤唯一的目的,他还要再编造一个天大的谎言,那就是:五帝、三王、十二诸侯,乃至于周边已经逐渐华夏化的蛮夷戎狄之邦,其实都是一家人!
我们都是昊天的子孙!
……
继对昊天上帝生亿万斯民歌功颂德的《世本.序辞》后,便是本书最重要的内容《五帝系》了。
这也是方才赵操感觉这本书最不严谨的地方,在赵无恤的指示下,五帝被确定为“帝轩辕”、“帝烈山”、“帝少昊”、“帝高阳”(颛顼)、“帝高辛”(帝喾)。对应五行色彩,就是黄帝,炎帝,白帝,黑帝,青帝。
黄帝,被姬姓周人认为是自己的祖先,还衍生出了唐尧的祁姓,虞舜的媯姓等支系。炎帝,则是姜姓的始祖。白帝少昊自不必说,嬴姓秦赵以他为祖。至于颛顼,则是楚人的祖宗,后人屈原离骚开篇第一句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
而帝喾高辛氏,也就是殷商的始祖,甲骨文卜辞里的“高祖辛”。
在后世,因为天下方国经过数百年耳渲目染,在文化上已经被周人同化,即便周朝衰竭,但在文化上却取得了完胜,于是战国诸子为了给即将到来的”天下定于一“做准备,就开始有目的性地嫁接上古世系。最终靠司马迁的《五帝本纪》完成了这个庞大计划,少昊、颛顼、帝喾,直接被嫁接成了黄帝的子孙。后两者且不论,其实少昊所在的年代,或许要比黄帝、蚩尤更加久远。
唯独和黄帝并列的,就是炎帝了,毕竟周人为了拉拢盟友姜姓四岳,在之前的典籍里就一直宣扬二祖是兄弟,后人也难以洗掉。
炎黄子孙之称谓,便是这么来的……
民族,其实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诚哉斯言。
但在这条历史线上,因为嬴姓赵氏的兼并中原,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他倒是没好意思把黄帝、炎帝说成是少昊的儿子,毕竟那样就太不要脸了些,所以索性将五帝并列,统统说成是昊天上帝的儿子,他们之间是兄弟关系即可!
“天下定于一,不仅仅是疆土,还有氏族血缘。你说对了,寡人就是要钦定!钦定昊天上帝是五帝的父亲,是唐尧虞舜的祖先,是夏商周三代的祖先,是诸夏百姓的祖先,甚至是戎狄蛮夷的祖先!四海之内,皆为兄弟,而远方的蛮夷不懂得中国的伦理,所以只有拿天帝和天子的观念去威慑他们!”
今日将《世本》公诸于众,正是为了这步计划!
赵无恤知道这些东西多半是假的,经不起推敲,但是他无所谓。谎言说一万遍就会成为真理。
跟中原完全不是一个语系的越人,在赵无恤的忽悠以及现实的政治需求下,已经开始祭祀大禹,奉之为祖了;而渐渐地,北方的云中、上谷诸游牧部族,也会开始传说,其实他们的祖先,是黄帝之后,是夏后氏之后,是殷商之后,是某个庶子,某个不得意的氏族,从中原北上进入草原大漠,慢慢改变了风俗而已。
在赵氏官方喉舌的背书下,千百年后,这世上就没有炎黄子孙了,取而代之的是昊天子孙……
这种观念,很符合多氏族、多民族的大一统王朝的国情。
这就是赵无恤今天想要对儿子们,尤其是他的太子赵恒说的话,他希望赵恒能领会他的良苦用心。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晋卿暴乱,列为君侯。其后,又振长策而御宇内,分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周德已尽,天命将归赵氏。明天,便是新年的正旦日,届时,寡人将正式受天命,代周为天子!君临天下!”
“汝等须记住,天子者,非嬴姓赵氏一家之天子,而是万氏万姓之天子!”
“然,纵观上古三代,不论唐、虞、夏、商、周、赵,皆一族一姓一地之号,其意狭小,不足以称成功,传后世。寡人上承天命,奄有四海九州,必有美名,以显示继五帝、三王之正统。”
“嬴姓赵氏,乃白帝少昊之嗣。寡人所受,乃昊天上帝之命。昊者,元气博大之貌也,其字美,其意博,为国号可矣。”
“故,明日起,新朝国号将更名为‘昊’!”
赵恒、赵操、赵偃三兄弟心潮澎湃,下拜稽首,行君臣大礼。
“愿君父万年,大昊万年!”
他们的心里,对明日充满了期待,到时候,他们脚下这片土地,整个九州,将在承袭三代的基础上,迎来一个历史上并不存在的新王朝!
昊朝!
ps:《世本》,是现实存在的书,作者是战国时赵国史官,现存有八个版本。
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国语.晋语四》
本章相关问题,已经在860章有过叙述,不再赘言,晚上还有一章
赵无恤后宫佳丽不多,年轻一点还能够生育的也就西施与空同明珠一南一北两人。说来也怪,西施只生女儿,三个女儿分别以诗经里的成句,被命名为“卉”“燕”“蔓”。而空同明珠却只生男孩,她的第一个孩子名叫“梁”,接着又生了一对双胞胎,取名“倬”和“维”,现如今又怀上了,八成也是个男孩。
虽然赵恒赵偃等公子已经长大,但现如今的长乐宫再度被六个孩童的欢声笑语充斥。
而孩子最期待的,就是新年了。
更别说,这一次的新年与众不同,光是前几日父亲从洛阳带回来的巨大九鼎,就让他们兴奋了好久,一觉醒来就跑去观看工匠兵卒安置九鼎。
宫人们可没空理六位小公女公子,因为邺城内外、长乐未央宫都是一片忙碌,不仅要筹备君侯代周为天子的典礼。还因为随着新年钟声即将敲响,来自天下诸侯,乃至于四方蛮夷戎狄的臣属们均要前来朝贺,他们的到来,少不了有五花八门的贡品一并送入宫中。
国内郡县自不必说,除了山阳郡冉求送来的一头麟外,基本是嘉禾等祥瑞之物,这是证明赵氏政权天命所归的最好象征。
诸侯们,则是自己所在地压箱底的宝物:西秦的鸾鸟、西犬,三齐的珊瑚,越国的鲛珠,燕国的白马,陈氏朝鲜的人参,巴国的比翼鸟……
尤其是为了避免亡国之灾楚国出血最多,非但楚君熊章亲自来朝,还带来了国宝和氏璧、随侯珠和传统的贡品茅苞。
不过那些楚国宝物的风头,却一不小心被蜀国送来的贡物给抢了。
在宫人小心翼翼的照看下,赵无恤的三对小儿女们都围在一个大笼子面前,里面有两头中原人未曾见过的蜀地珍兽。
这两只动物一雌一雄,长着胖嘟嘟圆滚滚的身子,尾巴很短,不注意的话都找不到,它通体由黑白两色构成,毛浅而有光泽。外形看着像熊,然而却更小一些,也不凶神恶煞,圆脸上那两个黑眼圈天生呆萌,有种憨态可掬的可爱。
别人认不得,赵无恤却死也忘不了这种动物,不就是熊猫么!
出于对赵的敬畏,他们表示愿意恢复周代时对中原的臣服,进贡便是屈从的象征,谁料却捉来了这一对活宝,让赵无恤哭笑不得。
来进贡的蜀人说,这东西在当地叫做驺虞,是蜀人从秦岭以南的大山里捉来的,因为它喜吃竹子,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伤害其他动物,是一种能与蜀人和平共处的“义兽”,故在蜀人把这动物当做和平友好的象征。在蜀地,当两个部族交战时,只要有一方举起驺虞旗,就意味着屈服,另一方就要停止战斗。
听上去是不错,但赵无恤一想到蜀人打仗时会举熊猫旗,就感到莫名喜感,蛮荒山野的血腥战斗气息荡然无存。
总之,既来之则安之,先让两个活宝渡过这个冬天活下来才是要紧事,于是他便将它们扔给虞人来管,谁料却把小儿女们的注意力全都吸引过来了。
“它动了!”最年长好动的赵梁指着笼子里兴奋地对兄弟姐妹们说道,不过随即失望地发现,这只是熊猫翻了个身而已。
公女公子大驾光临,然而两头活宝却不搭理,大多数时候都在呼呼大睡,腹部朝天,只是前爪轻轻地拍着肚子。有时,它两腿一蹬,就翻个身,还以为它睡醒了,其实还在睡。
不过在公子公女们不懈地逗弄下,熊猫终于被闹醒了,用爪子揉揉惺忪的眼睛,起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吃,抓起旁边扔着的冬笋,就大快朵颐起来,一点都不客气,那神情,俨然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不过光这样,已经足够将小公子小公女们逗得笑个不停了,在他们看来,这两头萌萌的动物,可比冷冰冰,满是铜锈味的九鼎有趣多了……
少年不知愁滋味,六个受万般宠爱的孩童是幸福的,不过他们的兄长就没这么悠闲了。好不容易能回邺城一趟的赵操,以及太子赵恒,徐君赵偃,此刻乖顺地坐在日居殿内,在父亲的目光下,翻阅着赵无恤要他们看的书——赵国史官刚修订刊印的《世本》!
……
“世系氏族,乃上古史官所记。宗周时,专门有小史定世系,辨昭穆。然而到了近世,周室衰微,诸侯争强,典籍流散,史官亡命,虽然诸侯各自都有世系、史书,然各执一词,混乱不堪。寡人便命赵太史杂考诸侯史书、世系,编篡了此书。全书可分《序辞》、《帝系》、《三王世》、《诸侯世》、《卿大夫世》、《谥法》等十五篇,摘录了有史以来的世系和氏姓源流……”
说完之后,赵无恤问三个儿子道:“此书,寡人命人印制数份,在邺城四门张贴,诸侯、游士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汝等以为如何啊?”
三个儿子面面相觑,最后还是大儿子,琅琊君赵操讷讷地说道:“君父,此书精妙,价值极高,只不过……五帝传说暧昧不明,不同诸侯不同地方说法各异,就此钦定,是否有些……”
“你是想说,不够严谨,失之草率?”赵无恤冷冷问道。
赵操连忙垂首:“小子不敢!”
说是不敢,但看得出来,他对这《世本》里序辞和《五帝系》的部分,是不以为然的。
这一点,赵无恤自然清楚,因为这本书里许多内容,都是按照他的意思瞎编的……
在孔子这等明白人面前,赵无恤直言不讳,说自己不相信天命,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过在回到邺城后,即将登上至尊之位的他,却违心对臣民百姓撒谎了。
他要利用种种百姓信之不疑的“祥瑞”向他们证明,天命在我,君权天授。
这本《世本》,完全是为了这个目的而生的。
在这本书开篇的《序辞》里,主角是名为“昊天上帝”的华夏至高神明。
“昊天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上帝是华夏固有观念,与耶和华没有半点关系。可笑的是,在耶稣会传教士用儒家的“上帝”一词来翻译他们的天主后,前者便慢慢被中国人遗忘,还以为“上帝”是西方的专属。
在殷商的甲骨卜辞中,就已经有了“帝”这个字,帝是蒂的初字,花蒂之蒂,即万物之始。正如《商颂》里说的,“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殷商就用这个字来尊称他们的始祖神,既是商族之始祖,又是众神之主,在把现实君主神化后,殷商的君主也自称为帝。
周人也信昊天上帝,同样认为自己与昊天上帝有血缘的关系。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大雅.生民》。他们相信,自己的老祖母姜嫄,是踩了天帝留在人间的脚印,才孕育出后稷的。
于是在战胜商人后,周人便将自己的信仰和殷商的信仰强行融合,周公理直气壮地对失败的商人说:上帝如果是你们的祖先,是你们一族一姓的保护神,那么我们周人为什么拥有了天下呢?
于是,“昊天上帝”的氏姓色彩被周公抹去,使其高高在上,成为周王朝治下的各邦国氏族都必须尊奉的天神。既然并非一族一姓的始祖或列祖列宗,那么他就不会对某一姓或某一族特别的恩宠,而是公平无私的俯视着人间,“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谁有“王天下”之德,就让谁做天下之王!
照此类推,天能革夏命,能革殷命,自然也能革周命。赵无恤受命于天,代周而有之的理由,来源于此。
这也算是周公为周朝自己掘好的墓碑吧,那位聪慧得可怕的政治家只是想为人口稀少的周人找到一个与异姓臣民们融合的理由呢?还是他已经意识到了,万世一系,是不可能的?
如今,赵无恤只需要把周人证明自己得天命时的种种手段复制一遍,”证明“周德已衰,天命已移至嬴姓头上,便可以了。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些诗经里的成篇,完全可以指使投靠他的儒生门改头换面一番,把主角换成赵氏。孔子已逝,这些做法也气不到他了,所以赵无恤有恃无恐。
但这并不是赵无恤唯一的目的,他还要再编造一个天大的谎言,那就是:五帝、三王、十二诸侯,乃至于周边已经逐渐华夏化的蛮夷戎狄之邦,其实都是一家人!
我们都是昊天的子孙!
……
继对昊天上帝生亿万斯民歌功颂德的《世本.序辞》后,便是本书最重要的内容《五帝系》了。
这也是方才赵操感觉这本书最不严谨的地方,在赵无恤的指示下,五帝被确定为“帝轩辕”、“帝烈山”、“帝少昊”、“帝高阳”(颛顼)、“帝高辛”(帝喾)。对应五行色彩,就是黄帝,炎帝,白帝,黑帝,青帝。
黄帝,被姬姓周人认为是自己的祖先,还衍生出了唐尧的祁姓,虞舜的媯姓等支系。炎帝,则是姜姓的始祖。白帝少昊自不必说,嬴姓秦赵以他为祖。至于颛顼,则是楚人的祖宗,后人屈原离骚开篇第一句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
而帝喾高辛氏,也就是殷商的始祖,甲骨文卜辞里的“高祖辛”。
在后世,因为天下方国经过数百年耳渲目染,在文化上已经被周人同化,即便周朝衰竭,但在文化上却取得了完胜,于是战国诸子为了给即将到来的”天下定于一“做准备,就开始有目的性地嫁接上古世系。最终靠司马迁的《五帝本纪》完成了这个庞大计划,少昊、颛顼、帝喾,直接被嫁接成了黄帝的子孙。后两者且不论,其实少昊所在的年代,或许要比黄帝、蚩尤更加久远。
唯独和黄帝并列的,就是炎帝了,毕竟周人为了拉拢盟友姜姓四岳,在之前的典籍里就一直宣扬二祖是兄弟,后人也难以洗掉。
炎黄子孙之称谓,便是这么来的……
民族,其实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诚哉斯言。
但在这条历史线上,因为嬴姓赵氏的兼并中原,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他倒是没好意思把黄帝、炎帝说成是少昊的儿子,毕竟那样就太不要脸了些,所以索性将五帝并列,统统说成是昊天上帝的儿子,他们之间是兄弟关系即可!
“天下定于一,不仅仅是疆土,还有氏族血缘。你说对了,寡人就是要钦定!钦定昊天上帝是五帝的父亲,是唐尧虞舜的祖先,是夏商周三代的祖先,是诸夏百姓的祖先,甚至是戎狄蛮夷的祖先!四海之内,皆为兄弟,而远方的蛮夷不懂得中国的伦理,所以只有拿天帝和天子的观念去威慑他们!”
今日将《世本》公诸于众,正是为了这步计划!
赵无恤知道这些东西多半是假的,经不起推敲,但是他无所谓。谎言说一万遍就会成为真理。
跟中原完全不是一个语系的越人,在赵无恤的忽悠以及现实的政治需求下,已经开始祭祀大禹,奉之为祖了;而渐渐地,北方的云中、上谷诸游牧部族,也会开始传说,其实他们的祖先,是黄帝之后,是夏后氏之后,是殷商之后,是某个庶子,某个不得意的氏族,从中原北上进入草原大漠,慢慢改变了风俗而已。
在赵氏官方喉舌的背书下,千百年后,这世上就没有炎黄子孙了,取而代之的是昊天子孙……
这种观念,很符合多氏族、多民族的大一统王朝的国情。
这就是赵无恤今天想要对儿子们,尤其是他的太子赵恒说的话,他希望赵恒能领会他的良苦用心。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晋卿暴乱,列为君侯。其后,又振长策而御宇内,分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周德已尽,天命将归赵氏。明天,便是新年的正旦日,届时,寡人将正式受天命,代周为天子!君临天下!”
“汝等须记住,天子者,非嬴姓赵氏一家之天子,而是万氏万姓之天子!”
“然,纵观上古三代,不论唐、虞、夏、商、周、赵,皆一族一姓一地之号,其意狭小,不足以称成功,传后世。寡人上承天命,奄有四海九州,必有美名,以显示继五帝、三王之正统。”
“嬴姓赵氏,乃白帝少昊之嗣。寡人所受,乃昊天上帝之命。昊者,元气博大之貌也,其字美,其意博,为国号可矣。”
“故,明日起,新朝国号将更名为‘昊’!”
赵恒、赵操、赵偃三兄弟心潮澎湃,下拜稽首,行君臣大礼。
“愿君父万年,大昊万年!”
他们的心里,对明日充满了期待,到时候,他们脚下这片土地,整个九州,将在承袭三代的基础上,迎来一个历史上并不存在的新王朝!
昊朝!
ps:《世本》,是现实存在的书,作者是战国时赵国史官,现存有八个版本。
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国语.晋语四》
本章相关问题,已经在860章有过叙述,不再赘言,晚上还有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