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8 章
王公公思忖了一会, 又道:“关于这哑巴徒弟, 另有一桩怪事, 杂家这些年一直记在心里。”
沁瑶忙问:“什么事?”
王公公不紧不慢举杯饮了一口, 道:“李天师当年生病之后, 起初是在宫外治的, 皇上特派了御医每日去三清观诊脉, 后来李天师病得越来越严重,皇上怕御医看顾不过来,便让李天师迁到宫里, 另拨了几个稳重细心的宫人照看李天师,杂家也是其中之一。有一回,杂家看着底下的小太监熬好了药, 正要给李天师送去, 在房外就听到李天师呵斥他那哑巴徒弟,喝问哑巴乱翻他的东西, 是不是想偷他的阵法书?又说别说他还没咽气, 就是咽了气, 也不会让这狗东西将他的毕生心血给偷走。还骂那个哑巴——”
迟疑着看一眼沁瑶, 硬着头皮将话说完, “还骂那个哑巴:不怪是天阉,原来是因为心术不正的缘故。骂着骂着, 李天师便咯了好大一口血,昏死了过去。那之后没多久, 李天师就病逝了。因着这桩事, 杂家曾疑心李天师的死因跟那哑巴徒弟有关,可李天师一死,那个哑巴徒弟也跟着投井了,也就没再往下细究。”
天阉?沁瑶不解,什么叫天阉?她看一看蔺效,蔺效却没有向她解释的打算,只紧盯着王公公上一句话道:“李天师走后,当时是不是你们帮着清点的遗物?可曾发现他所说的那本阵法书?”
王公公嘶了一声,严肃地摇摇头,道:“书和符纸倒是都有,但都是些外头也买得到的道德经、风水一类的书,不曾见到别的书。”
蔺效点点头,唤了胖掌柜进来,让他取一套纸笔,放到王公公面前道:“不知王公公可还记得那哑巴的样貌,如果还有印象,烦请公公帮着画一幅画像。”
沁瑶听这要求颇为奇怪,就算记得那人长相,真要画得像可不易,难道王公公还会丹青不成?
王公公牙疼似的看一眼蔺效,看样子极不想照办,可蔺效语气虽然客气,却透着股不容拒绝的意味。王公公跟蔺效对视片刻,败下阵来,“好好好,杂家怕了您咧。”
提笔画了起来。
沁瑶虽然不擅丹青,但也家中时,没少见哥哥作画,此时见王公公起笔时的架势,分明颇懂丹青,忍不住又奇怪地看他一眼。
画了半柱香功夫,王公公便落了笔,将画纸推到蔺效跟前。
沁瑶凑前一看,见纸上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道士,八字眉,三角眼,一脸苦相,背还有些佝偻,确实长得不甚讨喜。
画得虽不细,但寥寥几笔,已然勾勒出一个活灵活现的人,可见王公公的功力着实不弱。
沁瑶盯着画像,迅速在脑中搜刮了一遍,确认自己生平从未见过画上之人,不免有些沮丧。
王公公画完画,一刻都不再逗留,起身告辞而去。
蔺效将画像收到怀中,也带着沁瑶下了楼。
路上,沁瑶整理了一回王公公刚才所说的话,问蔺效道:“关于李天师的事,你怎么看?”
“倘若没有那本所谓阵法书,倒也没什么可疑。”蔺效道,“可他死前,分明因为某本要紧的书跟他那徒弟起了龃龉,不知是久病之人疑心重,还是那徒弟果然有鬼。”
“你是说,那徒弟偷了李天师那本书?”
蔺效道:“李天师当年劝谏皇上关闭云隐书院,没多久之后便得了病。而照王公公所说,李天师病中,那徒弟曾想偷他的阵法书,而如若哑巴徒弟真偷了李天师的书,继而假死洗脱嫌疑,会不会后来书院里的障灵阵就是他布下的?”
“可如果他没死,这些年又蛰伏在何处呢?”沁瑶不解道,“更奇怪的是,那哑巴得了李天师花费毕生心血所编的阵法书,这些年早该在道界声名鹊起了,为何一直默默无闻?他完全可以改头换面借此来换取名利,甚至成为下一个李天师,只要稍稍易改一下面貌就可,毕竟谁能记得二十年前一个小人物的相貌呢——”
“也许已经为人所用了也不一定。”蔺效道,“这世间,有的是能人异士甘愿为权贵所驱使,更何况此人还是个天阉,若在前朝,哪怕进宫辅佐宫里的贵人,也无需多费一道手续,于他而言,倒是方便得很。”
说到这,蔺效忽然想到一个可能,眉头蹙了起来。
“惟谨,到底什么是天阉啊?”沁瑶却听得云里雾里。
蔺效愣了一下,附耳对沁瑶解释了几句。
沁瑶听得脸红,忙推开他,清了清嗓子,将话题扯到正事上来,“如果这徒弟有问题,我怀疑书院关闭后不久便有人接触过他,甚至用名利诱惑他为自己所用——”
她越说越觉得有可能,“要么便是徒弟自己布阵,要么便是有幕后之人诱惑徒弟帮他布阵,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书院里的什么东西。”
至于掩盖什么,依然没有头绪。
她出了一回神,忽然想起刚才那幅画像,伸手到蔺效怀中摸索起来。
她的动作撩得蔺效隐隐有些燥热,忙捉住她手,低声问:“找什么?”
“找那幅画像。”沁瑶眼睛亮晶晶地看着他。
蔺效看着她,她太娇太美,看得他无法自抑,到底没忍住,低下头,轻轻啄了啄她的唇。
可惜今夜还有好些要事要办,蔺效不敢放纵自己,只吻了一下,便克制地离开。
这吻史无前例的短暂而轻如羽毛,沁瑶却因察觉到他的克制,反在心上烙下了极重的重量似的,蔺效刚一离开,便勾住他的脖颈,反客为主地亲了一口。
亲完,不让他借机得寸进尺,只笑着催他将画像取出。
蔺效又在她耳垂上咬了一口,才慢吞吞取出画像,在沁瑶眼前展开。
两个人借着并不太明亮的车灯细看画中人。
看了一会,两个人心里都有升腾起一股怪异的感觉,不知是神态还是某处五官,总觉得这个人在哪见过,但记忆中又没有一个人的长相与此人相符。
正低声探讨,马车已到了澜王府。
两人回思如斋换了衣裳,饮了口热茶,消散身上的寒气。
“一会王行之他们便进府了。”蔺效对沁瑶道,“他们此去将近两月时间,在淮南道各处来回马不停蹄地奔波,着实辛苦,希望还算顺利,挖到了些许缘觉真正的来历。”
沁瑶听着外屋的更漏声,知道已接近子时,她盼缘觉的消息已盼了太久,临到末了,不觉欣喜,反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安。
温姑见小两口显然还没有睡觉的打算,怕他们腹饿,便张罗着呈上一些热粥点心,供两人宵夜。
刚吃了两口,便有下人在外传话,说王护卫几个回了府,在外院立等世子回话。
蔺效净了手面,令采蘋替沁瑶披上大氅,要带她同去外书房。
沁瑶自然是求之不得。
两人到了外书房,远远便看见几个身着劲装的护卫候在院外,人人身上风尘仆仆,领头两个正是王行之和谭启,看见蔺效,纷纷上前行礼,“世子,世子妃。”
蔺效点点头道:“进来说话。”
沁瑶知道外书房乃澜王府重地,除了阿翁和蔺效,无人可以非请入内。
而阿翁向来不理正事,如今澜王府支应门庭的是蔺效,因而外书房基本是蔺效一个人在用。
进了内,王行之等人喝了几口常嵘几个亲自端来的茶,稍作休息,便将这一月多以来的调查结果一一向蔺效详禀。
“属下们先去的青州,拿了如今缘觉表面上的生平履历前去打听,果有其人,几次科举的记载都真实详实,断做不得假。因这书生父母早亡,家中只他一个,亲戚少得可怜,属下们也是找了许久,才找到这书生一个远房堂弟,说来也巧,此人二十年前因做买卖搬出了青州,近年来才搬回来,找遍整个青州,只有此人年轻时跟书生有过往来,若是头两年去打探,还真没办法打听清楚书生的底细。属下便拿了按照缘觉如今模样仿画的年轻时画像,给那人看,谁知那人竟不认得画上的缘觉,说书生长相平平,跟缘觉的模样大有出入,不可能是同一人。属下们便知道,缘觉的这份青州履历确是造了假。”
蔺效和沁瑶听到这消息,一点也不意外。
蔺效示意王行之接着往下说。
王行之道:“属下们只好沿着青州一路往南找,每到一处州县,便持了王爷的令牌让当地官吏查找近二十年失踪之人,找了半月,不是年龄对不上,便是时间对不上,直到找到越州,才找到一个年龄跟缘觉对得上号的。此人姓苏,名建甫,算是名门之后,乃当年越州一位世家大族苏家的公子。说起来这苏家在当地建府已逾百年,代出鸿儒,在越州极有名望,可惜从上几辈起,当家人便连生怪病,没几个熬过了而立之年,人丁因而渐渐凋零,到苏建甫这一辈时,只余他一个支应门庭的男丁。”
沁瑶听到苏建甫这个名字,脑中犹如闪过一道白光,险些坐不住,没错,那回缘觉在师父房中时,师父脱口而出的那个名字就是苏建甫。
看来这人就是缘觉无疑了,没想到他竟出身这等百年世家,难怪身上总有股读书人的儒雅气质了。
王行之又道:“二十年前,这位苏建甫不知什么缘故,舍下诺大家业,不告而别,苏府无人主事,短短两年便衰败了下来,下人们更是各谋出路,全无音讯。我们找了许久,才在随州找到一位当年在苏府做过管事的下人,将缘觉的画像给他看,那人一看画像,便又哭又笑,说天可怜见,大公子竟还在人世,疯疯癫癫,喜不自胜,我们才知道缘觉便是这位苏公子。”
沁瑶跟蔺效同时松了口气,千寻万找,总算窥到一点当年之事了。
“那管事说,那年苏公子出门游历,在外头看中一位姓王的小娘子,当时他身边人知道此事,曾劝过他,说王家虽是官吏之家,那小娘子却不过是位被养在外头的庶女,身份与他着实不般配,不如另觅门当户对的姻缘,可当时苏家只余苏建甫一个当家主事人,万事都由他一个人说了算,他执意想娶那位小娘子,依然请了人上门提亲。”
“下聘前不久,王家一位在外做官的老爷突然得了升迁,举家即将奉旨搬到长安城,因那位王姓小娘子生得异常貌美,王家老夫人想借着她到长安城攀扯更好的姻缘,竟对外谎称这娘子死了,回绝了苏公子的提亲。苏公子起初信以为真,伤心欲绝,可后来打听明白,那小娘子并未死,而是被王家人安排顶替了家中嫡女的身份,跟着家人一路到了长安。”
“王家?越州?”蔺效忽然起疑,“这小娘的闺名你们可曾打听到?”
王行之摇头,“苏公子怕此事宣扬出来会连累那位小娘子,从未向人提过,可管事曾听苏公子醉酒时失言唤那女子的名字,似是叫——阿绫,或是阿林。我们后来打听明白,王府二十年前确实‘死’了一位叫阿绫的庶女。”
蔺效一怔,他年初曾奉皇上的旨意去淮阳帮蕙妃的胞兄王兴邦洗脱贪腐嫌疑,知道王家祖籍越州,二十年前才到的长安,后因蕙妃去世,外放到了淮阳。
巧的是,这位险些跟缘觉定亲的小娘子二十年前也是从越州跟随家人到长安,跟蕙妃的生平竟然每一处都能吻合得上。
虽然名字并不相同,但由庶女伪作嫡女,名字势必重新拟定,光名字这一项,不能排除那位阿绫不是蕙妃。
“因王家还有不少旧人留在越州,我们打探那位阿绫比起打探缘觉的生平容易得多。”王行之接着往下说,“听说此女是王府一位姨娘所出,姨娘不受宠,大娘容不下她们母女,早早将她们撵到了城外一座庄子上住着,当时阿绫不过三四岁。听说那位姨娘极为信道,常带着女儿到附近一座道观烧香,后来道观的道长无意中瞥见阿绫,说此女日后必定大富大贵,只是命中会有一劫,若能每日到观中烧香,可免灾厄,从那之后,那姨娘逢人便说阿绫以后会做人上人,让阿绫常去道观帮着做些杂事。”
说完,王行之小心翼翼地看沁瑶一眼,似是想说,这阿绫当时在观中的情形倒跟世子妃有些相似。
沁瑶浑不在意,笑道:“接着往下说罢。”
王行之正暗悔自己刚才那一眼多余,见沁瑶未放在心上,暗松了口气,道:“阿绫在观中帮着做了几年活,后来在道观的大弟子的主张下,拜了道长为师,做了那道观的俗家弟子,一直到她十五岁‘暴毙’,都常跟道观有往来,后来老道长去世,大弟子继承了道观的衣钵,成了新的掌门人,对阿绫母女比从前更为关照,乡间甚至有些闲言碎语,只因那年轻道长本事甚高,脾气又颇为暴躁,才没人敢到阿绫母女面前说三道四。”
沁瑶听到最后一句话,心突突直跳起来。
“奇的是,阿绫‘暴毙’后,那位年轻道长从此不知所踪,那道观也就此荒废了,后来乡间有人说,那道长其实早已恋慕上了阿绫,奈何受道家制约,不敢剖白心迹,所以阿凌死后,他不是疯了,便是也跟着死了,此后二十年,乡间再也没人见过他。”
沁瑶咽了咽唾沫,看一眼同样面色凝重的蔺效,小心翼翼地开口道:“王护卫,不知你们可让当年的知情人画下那位年轻道长的画像。”
王行之点头,从怀中取出一幅画像道:“当年见过那位年轻道长的人不少,可至今仍想得起他模样的人却寥寥无几,问了好几个人,拼拼凑凑画了一幅画像,却做不得准,世子妃看看便罢,恐怕做不得真。”
常嵘便掌过灯来。
沁瑶立于蔺效身旁,一眼不眨地看着那幅画卷在自己眼前展开,看清那人,忍不住手捂住嘴,低声地惊呼起来。
就见画上那人浓眉长目,双目锐利有神,面容瘦削严肃,五官端正清朗,十足风华正茂。
即便如今这张脸庞已然爬满了皱纹,原本笔直的身形也佝偻了不少,沁瑶仍一眼认出就是师父。
她心中仿佛被什么东西狠狠刺了一下,想起师父如今瘦得凹下去的脸颊,眼圈不受控制地红了起来,师父这些年到底都经历了什么,竟被岁月摧残成了这幅模样。
沁瑶忙问:“什么事?”
王公公不紧不慢举杯饮了一口, 道:“李天师当年生病之后, 起初是在宫外治的, 皇上特派了御医每日去三清观诊脉, 后来李天师病得越来越严重,皇上怕御医看顾不过来,便让李天师迁到宫里, 另拨了几个稳重细心的宫人照看李天师,杂家也是其中之一。有一回,杂家看着底下的小太监熬好了药, 正要给李天师送去, 在房外就听到李天师呵斥他那哑巴徒弟,喝问哑巴乱翻他的东西, 是不是想偷他的阵法书?又说别说他还没咽气, 就是咽了气, 也不会让这狗东西将他的毕生心血给偷走。还骂那个哑巴——”
迟疑着看一眼沁瑶, 硬着头皮将话说完, “还骂那个哑巴:不怪是天阉,原来是因为心术不正的缘故。骂着骂着, 李天师便咯了好大一口血,昏死了过去。那之后没多久, 李天师就病逝了。因着这桩事, 杂家曾疑心李天师的死因跟那哑巴徒弟有关,可李天师一死,那个哑巴徒弟也跟着投井了,也就没再往下细究。”
天阉?沁瑶不解,什么叫天阉?她看一看蔺效,蔺效却没有向她解释的打算,只紧盯着王公公上一句话道:“李天师走后,当时是不是你们帮着清点的遗物?可曾发现他所说的那本阵法书?”
王公公嘶了一声,严肃地摇摇头,道:“书和符纸倒是都有,但都是些外头也买得到的道德经、风水一类的书,不曾见到别的书。”
蔺效点点头,唤了胖掌柜进来,让他取一套纸笔,放到王公公面前道:“不知王公公可还记得那哑巴的样貌,如果还有印象,烦请公公帮着画一幅画像。”
沁瑶听这要求颇为奇怪,就算记得那人长相,真要画得像可不易,难道王公公还会丹青不成?
王公公牙疼似的看一眼蔺效,看样子极不想照办,可蔺效语气虽然客气,却透着股不容拒绝的意味。王公公跟蔺效对视片刻,败下阵来,“好好好,杂家怕了您咧。”
提笔画了起来。
沁瑶虽然不擅丹青,但也家中时,没少见哥哥作画,此时见王公公起笔时的架势,分明颇懂丹青,忍不住又奇怪地看他一眼。
画了半柱香功夫,王公公便落了笔,将画纸推到蔺效跟前。
沁瑶凑前一看,见纸上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道士,八字眉,三角眼,一脸苦相,背还有些佝偻,确实长得不甚讨喜。
画得虽不细,但寥寥几笔,已然勾勒出一个活灵活现的人,可见王公公的功力着实不弱。
沁瑶盯着画像,迅速在脑中搜刮了一遍,确认自己生平从未见过画上之人,不免有些沮丧。
王公公画完画,一刻都不再逗留,起身告辞而去。
蔺效将画像收到怀中,也带着沁瑶下了楼。
路上,沁瑶整理了一回王公公刚才所说的话,问蔺效道:“关于李天师的事,你怎么看?”
“倘若没有那本所谓阵法书,倒也没什么可疑。”蔺效道,“可他死前,分明因为某本要紧的书跟他那徒弟起了龃龉,不知是久病之人疑心重,还是那徒弟果然有鬼。”
“你是说,那徒弟偷了李天师那本书?”
蔺效道:“李天师当年劝谏皇上关闭云隐书院,没多久之后便得了病。而照王公公所说,李天师病中,那徒弟曾想偷他的阵法书,而如若哑巴徒弟真偷了李天师的书,继而假死洗脱嫌疑,会不会后来书院里的障灵阵就是他布下的?”
“可如果他没死,这些年又蛰伏在何处呢?”沁瑶不解道,“更奇怪的是,那哑巴得了李天师花费毕生心血所编的阵法书,这些年早该在道界声名鹊起了,为何一直默默无闻?他完全可以改头换面借此来换取名利,甚至成为下一个李天师,只要稍稍易改一下面貌就可,毕竟谁能记得二十年前一个小人物的相貌呢——”
“也许已经为人所用了也不一定。”蔺效道,“这世间,有的是能人异士甘愿为权贵所驱使,更何况此人还是个天阉,若在前朝,哪怕进宫辅佐宫里的贵人,也无需多费一道手续,于他而言,倒是方便得很。”
说到这,蔺效忽然想到一个可能,眉头蹙了起来。
“惟谨,到底什么是天阉啊?”沁瑶却听得云里雾里。
蔺效愣了一下,附耳对沁瑶解释了几句。
沁瑶听得脸红,忙推开他,清了清嗓子,将话题扯到正事上来,“如果这徒弟有问题,我怀疑书院关闭后不久便有人接触过他,甚至用名利诱惑他为自己所用——”
她越说越觉得有可能,“要么便是徒弟自己布阵,要么便是有幕后之人诱惑徒弟帮他布阵,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书院里的什么东西。”
至于掩盖什么,依然没有头绪。
她出了一回神,忽然想起刚才那幅画像,伸手到蔺效怀中摸索起来。
她的动作撩得蔺效隐隐有些燥热,忙捉住她手,低声问:“找什么?”
“找那幅画像。”沁瑶眼睛亮晶晶地看着他。
蔺效看着她,她太娇太美,看得他无法自抑,到底没忍住,低下头,轻轻啄了啄她的唇。
可惜今夜还有好些要事要办,蔺效不敢放纵自己,只吻了一下,便克制地离开。
这吻史无前例的短暂而轻如羽毛,沁瑶却因察觉到他的克制,反在心上烙下了极重的重量似的,蔺效刚一离开,便勾住他的脖颈,反客为主地亲了一口。
亲完,不让他借机得寸进尺,只笑着催他将画像取出。
蔺效又在她耳垂上咬了一口,才慢吞吞取出画像,在沁瑶眼前展开。
两个人借着并不太明亮的车灯细看画中人。
看了一会,两个人心里都有升腾起一股怪异的感觉,不知是神态还是某处五官,总觉得这个人在哪见过,但记忆中又没有一个人的长相与此人相符。
正低声探讨,马车已到了澜王府。
两人回思如斋换了衣裳,饮了口热茶,消散身上的寒气。
“一会王行之他们便进府了。”蔺效对沁瑶道,“他们此去将近两月时间,在淮南道各处来回马不停蹄地奔波,着实辛苦,希望还算顺利,挖到了些许缘觉真正的来历。”
沁瑶听着外屋的更漏声,知道已接近子时,她盼缘觉的消息已盼了太久,临到末了,不觉欣喜,反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安。
温姑见小两口显然还没有睡觉的打算,怕他们腹饿,便张罗着呈上一些热粥点心,供两人宵夜。
刚吃了两口,便有下人在外传话,说王护卫几个回了府,在外院立等世子回话。
蔺效净了手面,令采蘋替沁瑶披上大氅,要带她同去外书房。
沁瑶自然是求之不得。
两人到了外书房,远远便看见几个身着劲装的护卫候在院外,人人身上风尘仆仆,领头两个正是王行之和谭启,看见蔺效,纷纷上前行礼,“世子,世子妃。”
蔺效点点头道:“进来说话。”
沁瑶知道外书房乃澜王府重地,除了阿翁和蔺效,无人可以非请入内。
而阿翁向来不理正事,如今澜王府支应门庭的是蔺效,因而外书房基本是蔺效一个人在用。
进了内,王行之等人喝了几口常嵘几个亲自端来的茶,稍作休息,便将这一月多以来的调查结果一一向蔺效详禀。
“属下们先去的青州,拿了如今缘觉表面上的生平履历前去打听,果有其人,几次科举的记载都真实详实,断做不得假。因这书生父母早亡,家中只他一个,亲戚少得可怜,属下们也是找了许久,才找到这书生一个远房堂弟,说来也巧,此人二十年前因做买卖搬出了青州,近年来才搬回来,找遍整个青州,只有此人年轻时跟书生有过往来,若是头两年去打探,还真没办法打听清楚书生的底细。属下便拿了按照缘觉如今模样仿画的年轻时画像,给那人看,谁知那人竟不认得画上的缘觉,说书生长相平平,跟缘觉的模样大有出入,不可能是同一人。属下们便知道,缘觉的这份青州履历确是造了假。”
蔺效和沁瑶听到这消息,一点也不意外。
蔺效示意王行之接着往下说。
王行之道:“属下们只好沿着青州一路往南找,每到一处州县,便持了王爷的令牌让当地官吏查找近二十年失踪之人,找了半月,不是年龄对不上,便是时间对不上,直到找到越州,才找到一个年龄跟缘觉对得上号的。此人姓苏,名建甫,算是名门之后,乃当年越州一位世家大族苏家的公子。说起来这苏家在当地建府已逾百年,代出鸿儒,在越州极有名望,可惜从上几辈起,当家人便连生怪病,没几个熬过了而立之年,人丁因而渐渐凋零,到苏建甫这一辈时,只余他一个支应门庭的男丁。”
沁瑶听到苏建甫这个名字,脑中犹如闪过一道白光,险些坐不住,没错,那回缘觉在师父房中时,师父脱口而出的那个名字就是苏建甫。
看来这人就是缘觉无疑了,没想到他竟出身这等百年世家,难怪身上总有股读书人的儒雅气质了。
王行之又道:“二十年前,这位苏建甫不知什么缘故,舍下诺大家业,不告而别,苏府无人主事,短短两年便衰败了下来,下人们更是各谋出路,全无音讯。我们找了许久,才在随州找到一位当年在苏府做过管事的下人,将缘觉的画像给他看,那人一看画像,便又哭又笑,说天可怜见,大公子竟还在人世,疯疯癫癫,喜不自胜,我们才知道缘觉便是这位苏公子。”
沁瑶跟蔺效同时松了口气,千寻万找,总算窥到一点当年之事了。
“那管事说,那年苏公子出门游历,在外头看中一位姓王的小娘子,当时他身边人知道此事,曾劝过他,说王家虽是官吏之家,那小娘子却不过是位被养在外头的庶女,身份与他着实不般配,不如另觅门当户对的姻缘,可当时苏家只余苏建甫一个当家主事人,万事都由他一个人说了算,他执意想娶那位小娘子,依然请了人上门提亲。”
“下聘前不久,王家一位在外做官的老爷突然得了升迁,举家即将奉旨搬到长安城,因那位王姓小娘子生得异常貌美,王家老夫人想借着她到长安城攀扯更好的姻缘,竟对外谎称这娘子死了,回绝了苏公子的提亲。苏公子起初信以为真,伤心欲绝,可后来打听明白,那小娘子并未死,而是被王家人安排顶替了家中嫡女的身份,跟着家人一路到了长安。”
“王家?越州?”蔺效忽然起疑,“这小娘的闺名你们可曾打听到?”
王行之摇头,“苏公子怕此事宣扬出来会连累那位小娘子,从未向人提过,可管事曾听苏公子醉酒时失言唤那女子的名字,似是叫——阿绫,或是阿林。我们后来打听明白,王府二十年前确实‘死’了一位叫阿绫的庶女。”
蔺效一怔,他年初曾奉皇上的旨意去淮阳帮蕙妃的胞兄王兴邦洗脱贪腐嫌疑,知道王家祖籍越州,二十年前才到的长安,后因蕙妃去世,外放到了淮阳。
巧的是,这位险些跟缘觉定亲的小娘子二十年前也是从越州跟随家人到长安,跟蕙妃的生平竟然每一处都能吻合得上。
虽然名字并不相同,但由庶女伪作嫡女,名字势必重新拟定,光名字这一项,不能排除那位阿绫不是蕙妃。
“因王家还有不少旧人留在越州,我们打探那位阿绫比起打探缘觉的生平容易得多。”王行之接着往下说,“听说此女是王府一位姨娘所出,姨娘不受宠,大娘容不下她们母女,早早将她们撵到了城外一座庄子上住着,当时阿绫不过三四岁。听说那位姨娘极为信道,常带着女儿到附近一座道观烧香,后来道观的道长无意中瞥见阿绫,说此女日后必定大富大贵,只是命中会有一劫,若能每日到观中烧香,可免灾厄,从那之后,那姨娘逢人便说阿绫以后会做人上人,让阿绫常去道观帮着做些杂事。”
说完,王行之小心翼翼地看沁瑶一眼,似是想说,这阿绫当时在观中的情形倒跟世子妃有些相似。
沁瑶浑不在意,笑道:“接着往下说罢。”
王行之正暗悔自己刚才那一眼多余,见沁瑶未放在心上,暗松了口气,道:“阿绫在观中帮着做了几年活,后来在道观的大弟子的主张下,拜了道长为师,做了那道观的俗家弟子,一直到她十五岁‘暴毙’,都常跟道观有往来,后来老道长去世,大弟子继承了道观的衣钵,成了新的掌门人,对阿绫母女比从前更为关照,乡间甚至有些闲言碎语,只因那年轻道长本事甚高,脾气又颇为暴躁,才没人敢到阿绫母女面前说三道四。”
沁瑶听到最后一句话,心突突直跳起来。
“奇的是,阿绫‘暴毙’后,那位年轻道长从此不知所踪,那道观也就此荒废了,后来乡间有人说,那道长其实早已恋慕上了阿绫,奈何受道家制约,不敢剖白心迹,所以阿凌死后,他不是疯了,便是也跟着死了,此后二十年,乡间再也没人见过他。”
沁瑶咽了咽唾沫,看一眼同样面色凝重的蔺效,小心翼翼地开口道:“王护卫,不知你们可让当年的知情人画下那位年轻道长的画像。”
王行之点头,从怀中取出一幅画像道:“当年见过那位年轻道长的人不少,可至今仍想得起他模样的人却寥寥无几,问了好几个人,拼拼凑凑画了一幅画像,却做不得准,世子妃看看便罢,恐怕做不得真。”
常嵘便掌过灯来。
沁瑶立于蔺效身旁,一眼不眨地看着那幅画卷在自己眼前展开,看清那人,忍不住手捂住嘴,低声地惊呼起来。
就见画上那人浓眉长目,双目锐利有神,面容瘦削严肃,五官端正清朗,十足风华正茂。
即便如今这张脸庞已然爬满了皱纹,原本笔直的身形也佝偻了不少,沁瑶仍一眼认出就是师父。
她心中仿佛被什么东西狠狠刺了一下,想起师父如今瘦得凹下去的脸颊,眼圈不受控制地红了起来,师父这些年到底都经历了什么,竟被岁月摧残成了这幅模样。